好奇心引發的學生“搗蛋”行為分析
案例分析:
學生拿鼠標球?為什么要拿?是怎么拿的?這都是我們老師所要關注的。通過了解,學生原來是出于好奇,想動手試試拆裝,探究鼠標的魅力,所以拿了微不足道的鼠標球。雖然是小小的鼠標球,但沒了這鼠標球,電腦就不能靈活使用,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課上我雖然心中也有火氣,但還是沒有批評這位學生,而是簡單地介紹了鼠標的結構和原理,還介紹了清理鼠標的方法,既滿足了這位學生的好奇心,認識到了錯誤,又擴充了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提高了動手能力。
在信息技術學科,學生有好奇心是好事,這樣他才會對某方面的知識感興趣,才會去研究,去發現,去思考。作為老師,要很好地引導學生的好奇心,不能任意地去磨滅他們好奇的欲望。
允許學生犯錯,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犯錯。正是因為這次犯錯,我才了解到,原來有這么多學生對這小小的鼠標感興趣。實踐表明,我當地的做法是正確的,學生對這部分知識興致很高,并且很多同學成了我日后的義務鼠標清理工。
[案例二]:顯示器的奧秘
上課了,小朋友們排著隊進電腦房。剛安排好座位,就有一個小朋友把手舉的老高,“老師,來哲康把我的電腦搞壞了!”我一看,是顯示器出了點問題,顯示屏花了!一半好的,一半的顏色變了。我把他的顯示器關了,過了幾秒鐘重新開啟,就接著上課了,上著上著,又有小朋友舉手了。“老師,我的屏幕和他一樣花掉了!”正當我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時,一個小朋友說,“老師,來哲康口袋里有東西。”我一看啊。原來是吸鐵石。這樣一來,我知道了原因的所在了。“我是不小心把吸鐵石碰到了顯示器上,然后它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其他的我什么也沒動。”他顯得很委屈的樣子。其實他是無意間發現了這個秘密,由于好奇,正拿同學的電腦在做實驗呢。我對他說:“老師不是不讓你們帶東西進電腦房的嗎?”他說:“我們上一節是科學課,我們用吸鐵石作實驗的,下課的時候就順手放進了口袋,沒放到班級里。”我想肯定還有很多人帶吸鐵石,所以接著我就對全班同學說:“剛才這位小朋友給大家變了個魔術,讓屏幕變花了,這種現象叫磁化。就是顯示器和我們所帶的吸鐵石發生了反應。老師有辦法讓屏幕恢復原樣。只要重新啟動就可以了。如果重新啟動還不行,我們就再等五分鐘。這是自動的,我們還可以在顯示器的調節器上選擇“消磁”命令,也可以大功告成。不過長時間把吸鐵石放在顯示器上是會把顯示器搞壞的,也會影響顯示器的壽命。以后電腦課你就沒電腦用了。”“原來是這樣啊。”“老師,我還有個問題,上次我家的電視機也被我用吸鐵石不小心吸上了。是不是也是被磁化了呢??”“恩,是的,和顯示器一樣,現在你知道為什么了吧。所以老師要求小朋友不要帶吸鐵石來,也是這個道理。”“我們再也不帶吸鐵石了。”
案例分析:
這位同學無意間的一個發現引起了課堂的一陣風波,看似調皮搗蛋,因為他把旁邊幾個同學的顯示器都給弄花了,其實也反應出了這位同學對這種現象的好奇和敏感,如果我只是簡單地沒收了他的吸鐵石,繼續我的課的話,不知這位同學和其他同學又會有多少心思在聽我下面的教學內容,他們有可能還沉浸在剛才的這種好奇之中呢?關注教育的細節,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講清這種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雖然花了我幾分鐘的教學時間,但小朋友的心思又回到了課堂,又拓展一點課外知識,我想這比簡單的批評教育效果來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