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有幾枝鉛筆》教學設計
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連接這個式子,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加法算式。
5、揭題,板書:加法
6、讀加法算式。
7、小結: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表示什么?5是怎么得到的?
(反思:這里還可以擴展去問,數字“2”、“3”還可以表示什么?如蘋果、書本、小朋友等,讓學生具體說一說,給 “2+3”賦予多種意義,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加法含義。)
(二)操作交流,加深加法意義的理解。
擺一擺,說一說
1、蘋果圖片
(1)、師示范擺,引導學生說3句話和算式。
(2)、指名擺,其余生說
2、小熊圖片: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指名反饋。
(三)嘗試練習
p22擺一擺,試一試
重點讓學生說汽車圖與小鳥圖的圖
三、鞏固應用
1、完成p23第1、2、3題
重點交流打乒乓球圖,讓學生體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 反思:教學打乒乓球這幅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后,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2、說一說,算一算p23第4題
師:淘氣說小朋友學得這么好,請小朋友去玩呢!看,這是他家的客廳,你能在他們家發現有趣的加法問題嗎?說一說,并列出算式(凳子、桌子、花、人等)
3、小結
(反思:練習鞏固和講解新課界線太明顯,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可以用個故事把他們串聯起來,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課后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寫道:“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薄稑藴省愤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有幾枝鉛筆》上后靜心想想,這節課失敗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我沒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沒有去“備”學生!
1、這批孩子在入學前已經能比較熟練地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了,所以這節課的教學應定位在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上,我雖然在教案中提到了這點,可課堂上我卻沒能很好地去貫徹這點。我應該很好的利用課件,或者創設幾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地理解“合起來”,配合小手,邊做邊說3句話,反復地讓學生說,我想加法意義的理解應用也就能水到渠成。
2、學生對什么是數學問題不清楚,在課堂上我一上去就讓小孩針對我的演示提出數學問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個環節是整節課費時最多的,也是我教學最吃力的一處。如果課前我能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摸底,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一個環節,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數學問題后,再讓學生來提數學問題,那么學生就能輕松的用簡練的語言提數學問題了,教師也就能更好的控制整堂課的節奏了。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與生活。這節課最后還可以設計讓學生在教室里、在身上找找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