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輕重教案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1.掂一掂(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說說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么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3)請2~3名同學上臺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說出誰輕誰重?為什么?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再交換東西掂一掂。(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2)猜一猜:誰輕誰重?掂一掂:誰輕誰重?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辦呢?誰又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呢?(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么?再掂一掂、稱一稱。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匯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1.出示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2.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說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說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3.第3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誰最輕?誰最重?為什么?4.第4題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