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
[意圖: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做練習,減少教學成本,提高課堂實效,減輕課業負擔。同時為下節課教學例題2用符號的方法統計做一些提示和鋪墊。]
同桌合作,再次從圖片上數清楚每種圖形的數量,有錯的改正。
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回答問題并提出更多的問題。
四、總結布置作業
師:今天我們用分類數數的方法收集數據并進行了整理,這個過程就是統計。統計的結果通常反映在統計表或統計圖里,便于我們分析問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經常要用到統計,我們也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周圍的事物,搜集一些數據,分類整理出來,作個統計分析。
設計思路
“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統計教學更應如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教師以突出統計活動的全過程為教學主線,讓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在做統計的過程中真切感受統計、理解統計、運用統計。
1.靈活選取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統計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豐富的素材。但是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接觸社會的范圍比較窄,對許多現象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興趣,因此在一年級統計教學中,選取學生能夠理解的同時又感興趣的素材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
教材的例題1呈現了三行盆花,各種顏色的盆花混雜在一起,特別是紅花和粉花不容易看清楚,為避免干擾,本課創設了藍貓開水果店的情境。它既是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也能較好地體現分類統計的需要。教學要盡力營造這些“需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2.精心設計活動,經歷統計過程。
為了讓學生學到初步的統計知識,學會簡單的統計方法,老師在每一個活動和每一個細節處并不急著“教”什么,而是耐心地把“經歷”和“領悟”的機會留給學生并不失時機地給予指導。
。1)分類是初步的數據統計活動,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有了統計愿望,就會主動地分類、計數、比較。教師的適時指導使學生的分類結果自然地呈現出象形統計圖。
。2)由于這個象形統計圖是許多圖片擺上去的,就引發了畫條形統計圖的需要,從象形統計圖到條形統計圖的無痕過渡,增強了學生探究的自信。 (3)表格是表達數據的一種方式,教師根據學生對統計表的分析,一邊貼圖片,一邊填數據,又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統計表,學生初步認識到統計表的形成,并在與統計圖的對比中感受兩者的區別和各自的特點。
3.進行數據分析,體會統計價值。
獲得數據不是統計的最終目的,填寫圖表也不是統計教學的唯一任務。分析研究數據,掌握事物的主要情況,把握現象的發展態勢,才是真正體現統計的價值。學生對每一個內容進行統計之后,教師都要問學生“你知道了什么?”這是引導他們利用圖、表中的數據進行思考。學生的回答大致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說出各類物體的數量,另一種是對數量進行比較或綜合,從本質上講,兩種回答的差別在于對統計獲得的數據的利用程度,前一種回答是重要的,后一種回答更有意義,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統計的價值得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