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當家(精選6篇)
今天我當家 篇1
活動目標 :
1、通過學生調查的有關方面與信息,體驗當家理財的快樂和艱辛,培養(yǎng)學生自強自主,當家理財的能力,理解體諒父母持家的難處。
2、通過搜集、整理、交流學習與之相關的多邊知識和生活常識,培養(yǎng)學生合作分工的能力,提高關心社會,關心家庭的意識。
活動準備 :
1、確定調查研究專題,根據學生對主題提出的感興趣的一些問題歸納為六個專題:柴、米、油、鹽、水、茶。
2、以表格形式統計一周來的自家生活六方面的消費與數據并搜集,整理與以上六方面派生的相關知識,在成果展示階段交流。
3、指導老師對學生搜集的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指點。
活動過程 :
1、說一說:俗話說,當家過日子,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么你對這些生活必需品又了解多少呢?
①活動前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了專題并進行了有關調查收集工作,那誰愿意說說自己選的是什么專題?是怎樣調查的?
預見:有問家長的,有查書籍的,有網上下載的……
②誰接著向大家介紹你們組調查了專題的哪些方面內容?預設:如“茶組”,調查了茶的起源,茶文化傳到日本的故事,茶的生長環(huán)境,茶的種類,怎樣貯藏茶,飲茶的益處,飲茶注意事項等。
2、在小組內交流后選出匯報的內容。
同學們調查了這么多內容,而且還有的同學一個人選擇了好幾個專題,現在請各小組成員在組內把調查的結果互相交流一下,再次認真整理,商量一下選出最有趣的幾個內容,采用你們小組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匯報,我們來比比看,哪組表現好,最后根據表現評出優(yōu)勝組。
3、小組匯報
匯報時請說清你們采取的是什么匯報方式?一組匯報時,其他各組要認真聽,可以補充或提出建議。
預設: ① “ 食用鹽”:知識講座式
各位觀眾,“打開電視看講座”的時間又到了,我是主持人李丹陽,今天我們講座的內容是“食用鹽”的有關知識,主講教師:閆旭、馬聃、劉安琪。
有人曾問過一位高級廚師:你認為什么佐料最香?大家猜猜看,這位廚師會怎樣回答?對!那就是鹽,可見鹽在各種菜肴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聊聊這方面的內容,有請主講教師……
好了,各位觀眾如果您也有這方面的不同內容請按屏幕下面的電話號碼或網址與我們聯系,下次再見。
②“食用油組”:記者招待會式
關于食用油的與問題答記者問現在開始,請各位記者提問……,由于時間問題,今天的記者招待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③“稻米組”:簡報式
《今天我當家》報的特刊——“稻米”制作完畢,現在正式發(fā)行了,請各位讀報愛好者踴躍訂購,內容有:著名未來書法家趙悅為報刊題的字“稻米”;有未來名主編李雙風執(zhí)筆的開篇語,還有名記者 采訪調查到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瀏覽后提寶貴意見。
④“水組”:知識競賽式:
“槍打沒有洞,刀砍不留痕,雨來成碎錦,風起現花紋”這就是“水”,我們組的匯報方式是知識競賽式。“水”的知識競賽搶答現在開始,搶答正確的給“水組”加 10分,錯誤的扣10分,沒人答上由我們組宣布答案,同時給我們自己組加10分 ……這次由 組勝出。祝賀你們。
⑤“茶組”:情景劇
我們組自編了一個情景劇——《品茶》,同學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有關茶的文化,我們組特邀“食用油”組的鞠若男為我們做茶藝表演,想看嗎?請欣賞。
⑥“燃料組”:統計表式
同學們課下還記得我提醒大家看我們村的西山(從七道溝到八道溝)的山林面積嗎?這就是我們組調查后統計出來的,我村一年燒柴的用量(出示統計表)。它相對于燒掉整個七道溝到八道溝之間所有山林面積,數據觸目驚心吧!我們是怎樣統計的呢?請聽我們細細說來 ……
4、內容延伸
聽了同學們匯報。老師感覺你們每個人都成當家理財的行家了。另外同學們肯定還有一些收集來的內容沒機會展示,不過沒關系,我給大家一個建議: 活動完畢后將你們剩下的資料信息重新整理一下,也像“稻米組”那樣制成手抄報,放在班里,供大家借閱,好嗎?
5、看表演談感受
通過剛才的匯報我們不僅了解了當家過日子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有關知識,還親自體驗了當家過日子中的其他歡樂與艱辛,課前李新君、鞠若楠和黃米雪三人編排了一個小品《換位思考》,請大家欣賞,看后把這次活動的感受,想法談給大家聽。
最后在歌曲《母親》的音樂聲中結束本次活動。
今天我當家 篇2
活動目標
1、能關注家庭的需要,了解當家不容易,懂得節(jié)約。
2、.初步建立健康消費的觀念,懂得花錢要合理、有計劃。
活動重難點:懂得節(jié)約,學會合理、有計劃地花錢。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人民幣;與家人去超市購物,對所購商品的用途有所了解等。
2、材料準備:一元紙幣若干、家庭胸卡標志、家庭座位牌、購物籃、掛歷、統計表、旅游海報,超市區(qū)角設置。
3.活動室布置:以理財師主席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元,呈扇形分布。
活動過程
一、導人活動
1、成立“三口之家”。
師:今天我們要參加一檔有趣的節(jié)目“今天我當家”,讓大家都嘗試一下當家的感覺。
宣布規(guī)則:現在請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自由組合,三個人組成一個家庭:爸爸、媽媽和孩子。組合好了就到老師這里來佩帶家庭標志。
2、介紹家庭。
師:請大家對號入座,歡迎大家做客“今天我當家”,我是大家的理財師。這是1號家庭……這是10號家庭,掌聲歡迎大家的到來。
家庭分角色:現在請每個家庭快速商量誰當爸爸,誰當媽媽,誰當孩子。(重點關注孩子分工)
二、游戲“今天我當家”
(一)活動一:發(fā)工資
師:現在大家就正式當家作主了,今天是1號(將掛歷上1號圈起來),是每個月最開心的日子,爸爸媽媽辛苦了一個月。終于可以領工資了。請張會計給大家發(fā)工資吧1
1、清點工資:請每個家庭都清點一下,你們家領到了多少工資?(重點關注孩子是否數正確)
2、統計:理財師將各家工資記錄在統計表上。
師:看來,大家都領到了10元工資。我想看看你們會怎樣支配工資。
(二)活動二:交水電費
師:一晃今天就到5號了(將掛歷上5號圈起來),對了,今天有阿姨要來收水電費了,大家得準備好錢繳上個月的水電費喲!(收水電費的阿姨拿著單子進場,介紹自己是收水電費的。)
1、理財師公布金額并記錄在統計表上。
2、觀察:請每個家庭仔細觀察,哪個家庭水電費最高?哪個家庭水電費最低?(重點讓孩子關注用得最多和最少的)
3、討論:為什么各家的水電費不一樣呢?怎樣才能減少水電費呢?(重點讓孩子懂得只有節(jié)約才能減少水電費)
理財師小結:因此,我們要時刻注意節(jié)約用水用電,減少浪費。
(三)活動三:超市購物
師:從發(fā)工資到現在已經有10天了(將掛歷的10號圈起來),可能很多家庭都需要去超市購買一些用品了。
1、購物。
師:請每個家庭商量一下,你們家現在最急需什么?然后每家派一人去附近的超市購買。(目的:讓孩子真實地花錢購物,體驗購物樂趣的同時,也感覺到東西買得越多,錢就越來越少了。)
2、介紹家里急需什么。
師:請在的家庭成員介紹一下,你們家里現在缺少什么。
3、介紹購買情況。
師:現在請剛才去購物的人說說你為家里買了什么。
4、統計:根據各家回答將商品分生活用品、零食、玩具i類列表統計,比較各家消費情況。(重點關注孩子哪類物品購買得多,對生活用品的需求如何。)
5、討論,
師:這三類物品,哪些是家里沒有了必須買的?哪些有多余的錢可以買?哪些東西買得太多浪費了?(目的:重點讓孩子知道生活用品是家里不可缺少的。是必須買的,其余的應根據剩余的錢合理選擇。)
理財師小結:以后大家逛超市,首先應該選擇必須買的,再根據剩下的錢合理選擇其他的。千萬不要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我們要合理花錢。
今天我當家 篇3
大班綜合游戲 今天我當家 設計意圖:眾所周知,蔬菜中含有許多的營養(yǎng)素,但是許多的家長反映孩子不愛吃蔬菜,想了多種方法都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一次游戲的過程中給了我啟示,為什么不讓孩子與家長來一次換位游戲呢?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活動目的:1、通過換位的游戲形式,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系。2、通過游戲,進一步掌握對蔬菜的認識,對其感興趣,為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打好基礎。3、通過自己與別人合作,培養(yǎng)互相協調的能力。活動準備:場地及材料準備:活動室一角布置成超市,內設各種常見蔬菜若干(青菜、白菜、大蒜、花菜、蘿卜、豌豆頭、菠菜、黃瓜、芹菜……);幼兒用桌,貼有數字,上設籃子、玩具錢幣、刀、抹布。洗凈或已制熟的各種蔬菜六盤做獎勵備用;幾種幼兒不太熟悉的蔬菜少量(茭白、洋蔥、馬鈴薯、紅薯、荸薺、芋頭);供烹調用的調料若干。知識準備:幼兒對常見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有了初步的認識。幼兒玩過超市游戲。與家長聯系,以便參加活動。活動過程:一、 引起游戲的興趣1、 建立家庭告訴幼兒今天和爸爸媽媽一齊玩游戲,而且是爸爸媽媽當小寶寶,請幼兒兩人為一組,分配角色,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老師為他們貼上數字,請他們按照數字帶上寶寶(父母)找自己的家坐下。2、 介紹自己的家庭請各個家庭的爸爸或媽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二、 基礎部分1、 買菜師:快中午了,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買菜呀?現在請爸爸媽媽拿上籃子,帶上錢到我們的超市去買菜,超市的菜是一元錢一樣,你買幾樣就要付給營業(yè)員幾快錢。好了,快去買菜吧。2、 說菜1)請買好菜的爸爸媽媽和寶寶說說今天買的什么菜?2)請爸爸媽媽向大家介紹今天買的什么菜?說說今天的菜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師:我們都知道,植物分為根、莖、葉、花、果實幾個部分,今天每個家庭買的菜都很多,那么誰能說說今天買的菜是吃的哪一部分?(請爸爸或媽媽分別說說各種菜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說得不對的可由寶寶補充)3)出示幾種老師準備好的蔬菜,請爸爸媽媽和寶寶共同商量這種菜吃的是哪一部分?(說對的家庭獎勵一盤準備好的菜)3、 做菜師:我們的爸爸媽媽和寶寶真棒,說了這么多,我們的寶寶肚子都餓了,現在我們就來做菜吧。(請每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和寶寶利用獎勵的菜和買的菜制作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以幼兒為主,家長做參考)。三、結束部分 大家相互品嘗,評比,老師小結。活動后記:此次活動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結束后,幼兒還是爭吃自己做的菜,并吃得津津有味,雖然有的幼兒在放調料時掌握不好,有的太咸,有的又甜又咸,有的很酸,但他們都吃得十分香。家長都覺得奇怪,為什么孩子在家時不愛吃的蔬菜,做得很美味也不吃,變成自己動手做時就吃得十分香甜呢?我想其中原因很多,要大家細細去品吧。
今天我當家 篇4
活動名稱:數學---今天我當家
活動目標:
1、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通過模擬購物來幫助幼兒復習10以內的加減運算,提高幼兒對數活動的興趣。
2、感受爸爸媽媽當家的不易,幫助幼兒樹立健康消費的觀念,懂得花錢要合理、有計劃、有節(jié)制。
3、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7個信封(內裝由1元2元5元組成的10元錢);7個家庭的號碼牌;小貨架;
2、水果及食品的包裝等放到貨架上,并且貼上相應的價格(貨架和包裝上都貼好);
活動過程:
一、成立三口之家。
1、分配角色:出示號碼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分析:這有幾個圓?一樣大嗎?如果用這三個圓代表家中的三個人,你們怎么代表?
2、組成三口之家。
1)幼兒自由結合,組成三口之家,將胸標貼好,教師擺好椅子,一家一處。
2)請一個三口之家上來介紹一下。
二、游戲:今天我當家
1、師:今天我請每個家庭自己當家,去超市買一些需要的物品。買東西需要錢,那我就給每個家庭發(fā)一個錢袋,請先數一數有多少?(每個家庭數完后報金額,都是10元。)
2、買東西。
請3位老師做售貨員,貨架分類擺放,有價格簽,老師觀察孩子買東西的情況,及時指導幫助。
1)提醒幼兒注意用錢時不要大聲說話,以免被他人聽到。
2)提醒幼兒如果覺得自己家中不需要什么,也可以回家。
三、記錄與分享交流
1、交流感受。
師:逛街累了,都回家休息了。現在我靖一位爸爸上來說說今天感覺怎么樣?(請一名幼兒上來說一說都買了哪些物品,花了多少錢?自己感覺如何?)
2、出示家庭收支統計表(這是什么表?什么叫收入?什么叫支出?結余是什么意思?)
家庭消費統計表
家 庭
收 入
支 出
結 余
電 費
1號家庭
2號家庭
3號家庭
4號家庭
5號家庭
6號家庭
7號家庭
2、教師指導幼兒記錄:
1號家庭:支出了多少錢?買了什么?還有結余嗎?沒有用什么表示?(0)
3、幼兒自己記錄:
師:別的家庭還有結余嗎?(請自己上臺在表上填上。)
4、看統計表:“比較哪些家庭有結余?”
四、了解爸爸媽媽當家的不易。
師:“剛才你們出去的時候,我接了個電話,要收電費了”,出示電費一欄。
1、電費是什么?什么叫電費?(幼兒發(fā)散思維回答)
2、家里什么地方用到電?
3、電費不付會怎么樣?
4、沒錢怎么辦?
小結:“剛才買東西,把錢用光了,沒法交電費了。一個家庭除了買東西和交電費,還有什么地方用到錢?”
5、還有哪里需要付錢?
小結:吃的用的,上幼兒園,住房都要用錢的,平時爸爸媽媽當家,賺的錢需要用的地方很多的,今天我們自己當家,才知道當家不容易,我們應該怎么辦?
6、討論:“平時怎么節(jié)約錢?”
小結:我們不能干活掙錢,但是可以幫助爸爸媽媽節(jié)約錢的,還可以把舊報紙,礦泉水瓶賣掉,廢舊的用品制作玩具等。我們花錢要節(jié)約,要省著用,不能想要什么就買什么,看到什么就買什么。平時要節(jié)約用水、用電,愛惜我們的物品、玩具、衣服。平時常常這樣做,我們能節(jié)約很多錢。
7、總結:一個家庭真不容易,平時要節(jié)約,不要浪費。
今天我當家 篇5
[游戲目標]
認識一些常見的菜并能說出菜名;在掌握兒歌的基礎上用問答的形式報菜名,體驗自由表演的樂趣。
[游戲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對這兒歌有一定的了解,熟知一些基本菜名。
材料準備:廚師帽、鍋鏟、一些食物圖片如:雞蛋、肉、番茄、魚(具體列出)。
[游戲過程]
一、以兒歌形式,導入游戲
1.復習兒歌
師:小朋友,我們已經學過《今天我當家》這首兒歌了,現在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吧。
2.配菜,熟悉菜名
師: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家,炒一桌菜吧。
師:首先,我們先去菜場買菜。看,菜場里都有些什么菜?(教師展示所有菜的圖片,請幼兒說一說)
師:我們把這些菜買回家,想一想都可以炒些什么菜呢?(幼兒用“炒得菜”回答)
師:我們小朋友都是能干的小當家,能炒出這么多的菜。(教師小結)
二、游戲過程
1.介紹游戲規(guī)則
師:我們現在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做小廚師,來做炒菜的動作,一邊炒菜一邊念這首兒歌。當小廚師念到“小菜炒好啦”時,我們大家一起問:“炒得什么菜?”小廚師回答菜名,回答完把廚師帽給下一個小朋友。
2.進行游戲
師:現在我請小朋友來扮演小廚師。(請4—5名幼兒做小廚師)
3.進一步提出游戲要求
師:我們小廚師炒的菜真不錯,現要我們有新的要求,聽仔細嘍!小廚師必須炒兩個菜,說出兩
個菜名!
4.第二次進行游戲
師:我們再請幾個小廚師。(請4—5名幼兒上來做小廚師)
5.分組進行游戲(具體)
(1)分組游戲規(guī)則
師:現在老師給你們分成兩隊(紅隊和藍隊),我們比一比哪個小廚師做的菜最多。(如何來比較菜的多少)
(2)分組進行游戲
師:
(3)總結游戲結果
師:
三、游戲結束
師:今天小朋友都很會當家,炒了很多菜,成為了出色的廚師,老師希望小朋友繼續(xù)努力,今后能炒出更多的菜,成為最棒的廚師。
附:兒歌《今天我當家》
今天我當家,
鍋鏟手中拿,
忙上又忙下,
小菜炒好啦!
炒得什么菜?——
今天我當家 篇6
設計理念
1、聯系現實,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融合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素材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現實”,這里的現實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學生素材應盡量來源于生活,在其中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對于三年級同學來說,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他們直接相關的、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例如“今天我當家”這個情境就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班隊的活動。其中,四個計劃的設計則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
2、在開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獲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tài)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3、重組整合例題,對教材“二度開發(fā)”
在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仿佛是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zhí)行者”轉變?yōu)榻滩牡摹把芯空摺㈤_發(fā)者”,鼓勵教師心情釋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與標準之間馳騁創(chuàng)造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重組、整合了例題,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fā)”。大膽地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數學的“大課堂”,把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今天我當家”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和“小紅”一起“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社區(qū)服務”、“購物”,在完成計劃中自然無痕地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結合內容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談話:同學們,學校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你們想參加嗎?小紅也想參加,她想利用雙休日當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說了,爸爸說:“好啊!不過那要看看你沒有有當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紅了。
出示:買青菜用2元線, 買白菜用了多少錢?
提問:你們能解答?為什么?是呀!缺了一個條件也就不知道買白菜的錢和買青菜的錢有什么關系了,那你猜猜爸爸會怎么說呢?
生自由發(fā)表意見。(買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錢;買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線;買白菜的錢是青菜的2倍)
[評析:細致入微地滲透生活觀念,精心設計,巧妙借助“今天我當家”的場景,對生活要索進行提煉,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從細微之處看生活”,在生活氛圍中自覺調動原有認知儲備,全身心地為小紅想計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討新課
談話:小紅也全部答對了,爸爸高興地說:“那就讓你來當家吧!”于是小紅就制訂了當家的一些計劃,她的第一個計劃是什么呢?
1、出示:計劃一:邀請朋友
請3個同班好朋友,2個興趣班好朋友,請小鄰居的人數比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少1個,請人( )小鄰居。
提問:你們會算嗎?說說看,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鄰居的人數有直接關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
(出示線段圖,圖略)
提問:在圖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數?哪一段表示興趣班好朋友的人數?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呢?所求的問題在哪兒?第二段怎會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來怎么辦?(生答師板書)
談話:小紅請好了小伙伴準備去買菜,媽媽和奶奶聽說小紅想當家,非常支持。
練一練:奶奶給了10元錢,媽媽給了20元錢,爸爸給的錢比媽媽和奶奶給的總數少2元,爸爸給了( )元錢。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計劃二:上街買菜
買表菜用了2元錢,買蘿卜用了3元錢,買肉用的錢比買表菜和蘿卜的總數多8元,買肉用了( )元錢。
談話:誰愿意說說?(買答師板書)小紅也很快地算出來了,這時旁邊一位正買菜的老爺爺看見,也想請她們幫幫忙。
練一練:買茄子用了4元錢,買冬瓜用了2元錢,買魚的錢比買前兩樣的總數多4元錢,買魚用了多少錢?
引導:你們愿意幫忙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評析:數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有趣的。不節(jié)步步深入,分別設計了“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等生活實例,激活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誘發(fā)出“我就是小紅”的意識。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學生個體思維,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感覺到書本上的知識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3、談論:吃完午飯,小紅決定去完成第三個計劃,去小區(qū)劉奶奶家打掃衛(wèi)生。小紅多會安排呀!
出示:計劃三:社區(qū)服務
2個同學洗衣報,1個同學掃地,擦窗的人數是洗衣服和掃地的總數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師板書。
談論:小紅和小伙伴們把劉奶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高高興興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區(qū)管理員張叔叔,原來啊,他正在發(fā)搞好家庭衛(wèi)生的倡議書呢!
練一練:第一次發(fā)了22份倡議書,第二次發(fā)了38份倡議書,第三次發(fā)的是前兩次的總數的3倍,第三次發(fā)了多少份倡議書?
[評析:在數學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并不是為了創(chuàng)設而他設,主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認識數學知識,體驗玫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在四個計劃這一主線中還必須注意數學知識間的銜接與穿插,“上街買菜算算錢”,“小區(qū)發(fā)了多少份倡議書”,這些都能在現實中找到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境,與鞭說是在解答題目,還不知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不僅實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而且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
4、揭示課題
5、引導:比較三組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相同點:都是先求總數,因為要求的問題都與總數有直接關系;不同點:因為所求的問題和總數的關系不同,所以計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書質疑(學生完成例1)。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媽媽買了8個蘋果,6個梨,9個香蕉,買的桔子比蘋果和香蕉的總數多7個,買了多少桔子?
學生匯報,逐題出示:①8+6=14(個)②8+6+9=23(個) 14+7=21(個)23+7=30(個)
引導:這樣做行不行?為什么?如果算式是對的,如何改題目?
[評析:這是一個有多余條件的問題,讓學生在想中練,錯中悟,使每個學生都成為選擇信息的主體,變以往學生坐等信息為主動獲取有用的信息。]
提問:小紅當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沒有把所有的錢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錢?用掉多少錢?還剩多少錢?這些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生自由發(fā)表看法。
談論:小紅想把奶奶給的10元錢還掉,然后再捐給班級里的一名貧困學生10元,現在她還剩多少錢了?最后她還有一個計劃。
3、出示:計劃四:購物(圖片)
鋼筆 飲料 鉛筆 小畫冊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問:小紅會買些什么?四人小組討論幫小紅設計一個與從不同的購物方案。(學生設計)
提問: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買下,需要多少錢?錢夠不夠?如果不夠,你會想出什么方法呢?(滲透打折、還價等思想)
[評析:在課尾設計“讓學生用20元錢駢買提供的商品的活動。看似簡單,由于學生在開放的窨,開放的群體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僅設計了10多種與眾不同的購物方案,而且還延伸出:如果買東西后錢多了可用來捐款、還給父母、存起來等多種辦法,適時地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當有同學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買下而錢又不夠怎么辦時,學生的回答更是數彩紛量,如討價還價、打折優(yōu)惠、先欠再還、買一送一,有些購物策略甚至連老師也始料不及。開放的活動開發(fā)了學生豐富鮮活的認知潛能,在積極思考、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與他人交流中,不公增進了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而且還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小結:這一天小紅過得非常有意義,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個計劃,解決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中,她的能力的素質都得了“鍛煉和提高,而且在輕松愉快中學會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同學們,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多觀察,勤動腦,想念任何難題我們都不怕!
[評析: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數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養(yǎng)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學數學最終是為了用數學。]課后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將在國家統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實現教材的多樣化。因此作為教師努力實現從教材使用者向教材開發(fā)者、研究者鐵色的轉變,聯系生活,整合教材,匯集眾家之長,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自信心。
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課堂。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理應為學生帶來的充滿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和由于才識展示與情趣激發(fā)交織而成功體驗。教師應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學生感到寬松、坦然、自由愉悅,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讓他們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無所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果斷而自主地決微和實踐,使學生有具性得彰顯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