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精選5篇)
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篇1
《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陳舟
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借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學校狀況:
我校地處本市兩大區之一——云巖區,在本區小學中我校屬于實驗性大型學校,在辦學水平及硬件設施方面名列云巖區前茅。
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它們想比比看哪種動物來的只數多呢?你們想不想去參加它們的活動呀?
二、引導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動物樂園圖
師:小朋友們快看了,動物樂園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請小朋友們自己在心里數一數,一會兒我們來匯報匯報。
2.匯報交流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各有幾只?(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1)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圖上的各種動物?
(2)師:請其他同學也在下面擺一擺:你看到了幾只什么動物?請用學具表示出來。
(3)學生擺完,引導學生觀察評價:擺出來的和看到的一樣嗎?
4.設疑激趣
師:來了這么多的動物,你們想知道嗎?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那我們把它們比一比好嗎? (板書課題)
(1)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
(2)匯報:我準備把……和……進行比較。
5.探究方法
(1)認識同樣多和“=”(熊和鹿比)
A、師問:咱們先把熊和鹿做比較,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
B、動手操作:比較兩種動物誰多誰少,可以直接根據數量多少來比較,還可用擺的方法來比較,那么要怎么擺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動手擺一擺。
C、展示、交流:誰愿意到前面來擺一擺?其他同學擺的方法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擺出了不同的圖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種擺法,是怎么進行比較的? (如果學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發表意見。)
E、認識 “=”
①揭示同樣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數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只數(“同樣多”、“一樣多”、……)
②認識“=”:熊有4只用數表示寫幾?鹿也有4只,用幾表示?4和4同樣多或者說相等,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相等關系?誰知道?
誰會寫“=”?
板書: 4 =4 讀作:4等于4
③指導書寫“=”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A.師:接下來你們想把哪兩種動物進行比較?這兩種動物誰多?怎么比較?比的結果是什么?可以先擺一擺再說一說。
B.獨立思考
C.小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結果?[引導學生表述:誰比誰多(少)]
(2)、認識“>”、“<”
A.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你們知道嗎?
誰會寫“>”?
這個式子5 > 3怎么讀?(5大于3);
B.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還可以用“>”表示嗎?
那么應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把大于符號調過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
這個式子3 < 5怎么讀? (3小于5)。
C.指導書寫:“>”、“<”
D.練習使用“>”、“<”
(練習中引導學生想辦法分辨記憶“>”、“<”)
E.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角對小數。
(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有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還有的孩子說:想到把“箭頭符號”的一橫去掉就是大于號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記住: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角小,對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師:在這么多的動物里面,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小鳥最少,小兔最多)
(2)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也可以用數字說一說它們比的結果。
(3)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比較的知識?
(4)獨立完成第13頁練習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8 □< 9
四、總結: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反思:
我在開課處,利用教材主題圖創設情景,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形式導入 新課,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我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過程 中,通過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解決了學生記憶和使用符號的困難。
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案點評:(點評人:實驗二小教導主任 高文興)
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比較事物的大小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學生自由選擇比較方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參與比較活動,逐步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重視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和評價,此外還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注重運用新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著,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借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學校狀況:
我校地處本市兩大區之一——云巖區,在本區小學中我校屬于實驗性大型學校,在辦學水平及硬件設施方面名列云巖區前茅。
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它們想比比看哪種動物來的只數多呢?你們想不想去參加它們的活動呀?
二、引導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動物樂園圖
師:小朋友們快看了,動物樂園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請小朋友們自己在心里數一數,一會兒我們來匯報匯報。
2.匯報交流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各有幾只?(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1)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圖上的各種動物?
(2)師:請其他同學也在下面擺一擺:你看到了幾只什么動物?請用學具表示出來。
(3)學生擺完,引導學生觀察評價:擺出來的和看到的一樣嗎?
4.設疑激趣
師:來了這么多的動物,你們想知道嗎?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那我們把它們比一比好嗎? (板書課題)
(1)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
(2)匯報:我準備把……和……進行比較。
5.探究方法
(1)認識同樣多和“=”(熊和鹿比)
A、師問:咱們先把熊和鹿做比較,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
B、動手操作:比較兩種動物誰多誰少,可以直接根據數量多少來比較,還可用擺的方法來比較,那么要怎么擺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動手擺一擺。
C、展示、交流:誰愿意到前面來擺一擺?其他同學擺的方法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擺出了不同的圖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種擺法,是怎么進行比較的? (如果學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發表意見。)
E、認識 “=”
①揭示同樣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數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只數(“同樣多”、“一樣多”、……)
②認識“=”:熊有4只用數表示寫幾?鹿也有4只,用幾表示?4和4同樣多或者說相等,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相等關系?誰知道?
誰會寫“=”?
板書: 4 =4 讀作:4等于4
③指導書寫“=”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A.師:接下來你們想把哪兩種動物進行比較?這兩種動物誰多?怎么比較?比的結果是什么?可以先擺一擺再說一說。
B.獨立思考
C.小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結果?[引導學生表述:誰比誰多(少)]
(2)、認識“>”、“<”
A.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你們知道嗎?
誰會寫“>”?
這個式子5 > 3怎么讀?(5大于3);
B.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還可以用“>”表示嗎?
那么應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把大于符號調過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
這個式子3 < 5怎么讀? (3小于5)。
C.指導書寫:“>”、“<”
D.練習使用“>”、“<”
(練習中引導學生想辦法分辨記憶“>”、“<”)
E.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角對小數。
(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有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還有的孩子說:想到把“箭頭符號”的一橫去掉就是大于號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記住: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角小,對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師:在這么多的動物里面,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小鳥最少,小兔最多)
(2)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也可以用數字說一說它們比的結果。
(3)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比較的知識?
(4)獨立完成第13頁練習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8 □< 9
四、總結: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反思:
我在開課處,利用教材主題圖創設情景,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形式導入 新課,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我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過程 中,通過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解決了學生記憶和使用符號的困難。
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案點評:(點評人:實驗二小教導主任 高文興)
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比較事物的大小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學生自由選擇比較方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參與比較活動,逐步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重視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和評價,此外還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注重運用新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著,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借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學校狀況:
我校地處本市兩大區之一——云巖區,在本區小學中我校屬于實驗性大型學校,在辦學水平及硬件設施方面名列云巖區前茅。
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它們想比比看哪種動物來的只數多呢?你們想不想去參加它們的活動呀?
二、引導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動物樂園圖
師:小朋友們快看了,動物樂園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請小朋友們自己在心里數一數,一會兒我們來匯報匯報。
2.匯報交流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各有幾只?(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1)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圖上的各種動物?
(2)師:請其他同學也在下面擺一擺:你看到了幾只什么動物?請用學具表示出來。
(3)學生擺完,引導學生觀察評價:擺出來的和看到的一樣嗎?
4.設疑激趣
師:來了這么多的動物,你們想知道嗎?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那我們把它們比一比好嗎? (板書課題)
(1)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
(2)匯報:我準備把……和……進行比較。
5.探究方法
(1)認識同樣多和“=”(熊和鹿比)
a、師問:咱們先把熊和鹿做比較,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
b、動手操作:比較兩種動物誰多誰少,可以直接根據數量多少來比較,還可用擺的方法來比較,那么要怎么擺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動手擺一擺。
c、展示、交流:誰愿意到前面來擺一擺?其他同學擺的方法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擺出了不同的圖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種擺法,是怎么進行比較的? (如果學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發表意見。)
e、認識 “=”
①揭示同樣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數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只數(“同樣多”、“一樣多”、……)
②認識“=”:熊有4只用數表示寫幾?鹿也有4只,用幾表示?4和4同樣多或者說相等,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相等關系?誰知道?
誰會寫“=”?
板書: 4 = 4 讀作:4等于4
③指導書寫“=”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a.師:接下來你們想把哪兩種動物進行比較?這兩種動物誰多?怎么比較?比的結果是什么?可以先擺一擺再說一說。
b.獨立思考
c.小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結果?[引導學生表述:誰比誰多(少)]
(2)、認識“>”、“<”
a.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你們知道嗎?
誰會寫“>”?
這個式子5 > 3怎么讀?(5大于3);
b.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還可以用“>”表示嗎?
那么應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把大于符號調過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
這個式子3 < 5怎么讀? (3小于5)。
c.指導書寫:“>”、“<”
d.練習使用“>”、“<”
(練習中引導學生想辦法分辨記憶“>”、“<”)
e.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角對小數。
(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有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還有的孩子說:想到把“箭頭符號”的一橫去掉就是大于號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記住: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角小,對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師:在這么多的動物里面,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小鳥最少,小兔最多)
(2)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也可以用數字說一說它們比的結果。
(3)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比較的知識?
(4)獨立完成第13頁練習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 = 8 □< 9
四、總結: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反思:
我在開課處,利用教材主題圖創設情景,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形式導入新課,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我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解決了學生記憶和使用符號的困難。
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案點評:(點評人:實驗二小教導主任 高文興)
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比較事物的大小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學生自由選擇比較方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參與比較活動,逐步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重視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和評價,此外還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注重運用新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著,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篇4
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陳舟
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
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借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學校狀況:
我校地處本市兩大區之一——云巖區,在本區小學中我校屬于實驗性大型學校,在辦學水平及硬件設施方面名列云巖區前茅。
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動物樂園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它們想比比看哪種動物來的只數多呢?你們想不想去參加它們的活動呀?
二、引導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動物樂園圖
師:小朋友們快看了,動物樂園熱鬧極了。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動物?它們各有幾只?請小朋友們自己在心里數一數,一會兒我們來匯報匯報。
2.匯報交流
師: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各有幾只?(學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鳥。)
3.動手操作
(1)師:誰愿意用動物頭像來表示你觀察到的圖上的各種動物?
(2)師:請其他同學也在下面擺一擺:你看到了幾只什么動物?請用學具表示出來。
(3)學生擺完,引導學生觀察評價:擺出來的和看到的一樣嗎?
4.設疑激趣
師:來了這么多的動物,你們想知道嗎?到底哪一種動物比較多,那我們把它們比一比好嗎? (板書課題)
(1)小組討論:可以把誰和誰作比較?
(2)匯報:我準備把……和……進行比較。
5.探究方法
(1)認識同樣多和“=”(熊和鹿比)
A、師問:咱們先把熊和鹿做比較,那么這兩種動物,誰多?誰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機引導)
B、動手操作:比較兩種動物誰多誰少,可以直接根據數量多少來比較,還可用擺的方法來比較,那么要怎么擺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動手擺一擺。
C、展示、交流:誰愿意到前面來擺一擺?其他同學擺的方法和他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擺出了不同的圖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種擺法,是怎么進行比較的? (如果學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教師可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發表意見。)
E、認識 “=”
①揭示同樣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數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只數(“同樣多”、“一樣多”、……)
②認識“=”:熊有4只用數表示寫幾?鹿也有4只,用幾表示?4和4同樣多或者說相等,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相等關系?誰知道?
誰會寫“=”?
板書: 4 =4 讀作:4等于4
③指導書寫“=”
(2)認識“>”、“<”(兔和猴比、猴和鳥比……)
A.師:接下來你們想把哪兩種動物進行比較?這兩種動物誰多?怎么比較?比的結果是什么?可以先擺一擺再說一說。
B.獨立思考
C.小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結果?[引導學生表述:誰比誰多(少)]
(2)、認識“>”、“<”
A.師:5比3多,在5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你們知道嗎?
誰會寫“>”?
這個式子5 > 3怎么讀?(5大于3);
B.師: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還可以用“>”表示嗎?
那么應該用什么符號表示呢?(把大于符號調過方向)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號)
這個式子3 < 5怎么讀? (3小于5)。
C.指導書寫:“>”、“<”
D.練習使用“>”、“<”
(練習中引導學生想辦法分辨記憶“>”、“<”)
E.引導發現:開口朝大數,尖角對小數。
(有的孩子說:口子大的朝大數;有的孩子說:有開口朝左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的是小于號;還有的孩子說:想到把“箭頭符號”的一橫去掉就是大于號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記住:相同數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尖角小,對小數。)
三、練習與拓展
(1)師:在這么多的動物里面,哪種動物最多?哪種動物最少?(小鳥最少,小兔最多)
(2)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請同桌交流:說一說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也可以用數字說一說它們比的結果。
(3)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比較的知識?
(4)獨立完成第13頁練習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5)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6 =□ □ =8 □< 9
四、總結: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反思:
我在開課處,利用教材主題圖創設情景,以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形式導入 新課,旨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教學理念,我在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在班級匯報時說一說,在自己的桌面上擺一擺,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動手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我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能激發孩子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
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樣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滲透、培植,只有在學生想法多樣化、擺法多樣化、說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算法的多樣化。
現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的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只要是學生能說的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
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過程 中,通過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解決了學生記憶和使用符號的困難。
整堂課的教學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案點評:(點評人:實驗二小教導主任 高文興)
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比較事物的大小過程中,進一步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整個教學環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數學問題生活化。變單純、枯燥的數學問題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2.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各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學生自由選擇比較方法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維方式。學生通過參與比較活動,逐步培養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重視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和評價,此外還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注重運用新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著,以及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數學教案-《動物樂園——大小比較》教學設計 篇5
執教者:人民小學 徐微
撰寫及點評者:大園童小學 俞海芳
一、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第12—13頁。
二、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借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并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五、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六、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群小動物,出示動物圖片(打亂貼在黑板上),問:都有些什么動物啊?
生:小魚、小鳥、唐老鴨、熊貓,小鹿……
師:你知道它們分別有多少只嗎?
生1:小鳥有3只,熊貓有2只。
生2:小魚有5條,唐老鴉有1只,小鹿有3只。
師: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這些小動物的多少。(師隨機板書課題“比”)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
師:誰先來比一比?
生:小鳥多,熊貓少。
師:剛才你聽到什么?誰和誰比?
生:小鳥和熊貓比。
師:還可以把什么和什么比?
生:唐老鴨和小魚比,小魚多,唐老鴨少。
師:不用數,有什么辦法一眼就能看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
生1:把相同的動物貼在一起。
生1:數出來后,寫上數字。
師:把小鹿的圖片都選出來,貼在一起,橫著排一排;再把小鳥的圖片也選出來,貼在小鹿圖片的下面,也排成一排。(老師邊說邊演示,貼的時候注意一只小鳥對牢一只小鹿。)
師:剛才老師用的是什么辦法?
生:一個對一個,一只小鳥對一只小鹿。(師隨機用虛線一一對連)
師:小鹿幾只,用哪個數表示?小鳥幾只,用哪個數表示?
生1:小鹿有3只,用3表示。
生2:小鳥也有3只,也用3表示。
師:他們只數怎么樣?
生1:相等。
生2:一樣多。(師隨機板書3 3)
師:3和3之間用什么符號表示?
生:我知道,用“=”。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幼兒園學過。
師:那你教教老師怎么寫,伸出手指寫一個。
學生書空,教師板書“=”。
師:你說的非常對,這個符號就是“=”(板書),你能說出它怎么讀嗎?
生:讀作“等于”。
師: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它就表示兩邊相等。
師:仔細觀察,“=”的模樣有什么特點?
生:兩條橫線一樣長,兩邊的開口一樣大。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兩邊開口一樣大,它的形象就表示左邊的數和右邊的數相等。
在方格紙上書寫“=”。
師:前面的數字“3”表示什么?
生:表示有3只小鹿。
師:那后面的數字“3”又表示什么?
生:表示有3只小鳥。
師:誰能讀“3=3”
生讀:三等于三。
師:剛才徐老師用什么方法比較小鹿和小鳥的只數的?
生:一個對一個。
2.認識“>”
師:我們還能把什么和什么拿來比?怎么比?
生:熊貓和唐老鴨比。
師:一只熊貓對一只唐老鴨(師演示),熊貓的后面沒有唐老鴨對了,那誰多誰少?
生:熊貓多,唐老鴨少。
師:熊貓用什么數字表示?唐老鴨呢?
生:熊貓用數字2表示,唐老鴨用數字1表示。(師隨機板書2 1)
師:2比1大,中間可用什么符號?
生:大于號。
請生板書。
師:你為什么這樣寫?
生:因為大口朝著大數。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幼兒園老師教的。
師:誰說一下怎樣能很快記住“>”。
生1:“>”象一個箭頭,尖向著右邊。
生2:“>”一邊有個尖,一邊有個開口,尖對著小數,開口對著大數。
生3:我把右手的第二根和第三根手指伸出來張開就成了一個“>”。
師:同學們說的真棒。在方格紙上寫2個大于號。齊讀二大于一。
3.認識“<”
師:如果把小鳥和小魚比,我不想移動圖片,而用其他圖形表示,想想可以用什么圖形表示?
生1:橢圓形。
生2:小鳥的形狀。
生3:長方形。
師:小朋友很會開動腦筋,真棒!下面我們用△表示小鳥,用○表示小魚來畫一畫。△應該畫幾個?○要畫幾個?
生:△應該畫3個,○應該畫5個。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小鳥用△表示,小鳥有3只。
生2:小魚有5條,小魚用○表示。
師: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一個對一個。
(學生畫在算術簿上)
師:畫好以后,分別寫上數字,想想3和5中間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
生:小于號。
師:說得太對了,你上來寫一個。
生板書。
師:跟小朋友們說說怎樣寫?
生:還是大口對著大數。
師:說的真好,小朋友們也在方格紙上寫兩個。
師:伸出哪只手,哪兩個手指,它的樣子象小于號?
生比劃。
師:齊讀三小于五。3<5表示什么意思?
生:3只小鳥比5條小魚少。
生:老師,我還有別的表示方法:5>3。
師:5>3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5條小魚比3只小鳥多。
師:真棒!真會開動腦筋,表揚一下。那好,看熊貓和唐老鴨,誰能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生1:熊貓比唐老鴨多,唐老鴨比熊貓少。
生2:2只熊貓比1只唐老鴨多,1只唐老鴨比2只熊貓少。
4.小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誰來說一說“>”和“<”怎么區分?
生: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三)、課中操(邊拍手邊做動作)
師:請你跟我拍拍手 。
生:我就跟你拍拍手。
師:請你跟我做小貓。
生:我就跟你喵喵喵。
師:請你跟我做小狗。
生:我就跟你汪汪汪。
師:請你跟我坐端正。
生:我就跟你坐端正。
(四)、練習鞏固,靈活運用
師:輕輕翻開書13頁,獨立完成填一填的第一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〇4 小鹿比小兔 ( )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〇 3 小兔比小鹿( ) 5 〇 4
師:填好后,請一位小朋友拿上來展示一下。(投影展示,大家評議對錯。)
師:完成第二題。(完成后展示交流,特別是2 > □ 6 >□ □< 9,鼓勵學生多重思維。)
7〇3 4〇9 3〇3 5〇8 10〇1
2 > □ 6 >□ 6 =□ □ =8 □< 9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今天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
生2:用“>”和“<”時,只要記住兒歌“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就行了。
師:今天我們把動物進行了比較,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比較,如一(5)班有57個小朋友,一(6)班也有57個小朋友,我們就用上---
生:等于號。
師: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比較的?可以拿出文具盒里的文具擺一擺,說一說。
生1:我這只手有5個手指,這只也有5個,5個手指和5個手指一樣多。
生2;我有6支鉛筆,2塊橡皮,6大于2。
生3:我的尺子和我的橡皮比,1把尺子小于4支鉛筆。…….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找出了這么多,回家后再找一找,然后跟爸爸媽媽說一說,好不好?
生:好。
〖案例點評〗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高潮迭起,教師科學
有效的引導,給人一種漸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覺。整節課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重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設計符合一年級學生特點。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在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了興趣之后,才能夠產生學習的動力,特別是針對一年級的小朋友,激發他們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教學的一開始,徐老師就利用動物圖片創設情境,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為具體的生活情境,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去。還有課中操的設計,形象生動,因為學生學了半節多課,身心有點疲憊,注意力也不大集中,這時候安排邊拍手邊動作的游戲,適當加以放松休息,能把學生調回最佳學習狀態。
2.關注學生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徐老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后,讓學生自己在心里數一數,說一說,引導孩子動腦、動口、全方位地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徐老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引導學生圍繞“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同時徐老師還以兒童化的語言,以商量的語氣、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激發孩子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使孩子們敢說、敢想、敢做、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參與課堂學習。現在的孩子,由于各種原因,已經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所以在認識同樣多和“=” 的過程中,只要是學生能說的就讓他們自己說,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能寫的就讓他們自己寫,能教的就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教自己的小伙伴。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注重運用課改的理念轉變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真正成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更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3.靈動的語言富有魅力。
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語言,如怎么區分“>”“<”時,利用“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這樣的順口溜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解決了學生記憶和使用符號的困難。
4.注重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在課堂的結尾,叫小朋友們去找找生活中關于“=”“>”“<”的數學問題,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5.強調數學學習的探索性、開放性
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索出“=”“>”“<”的讀法,寫法、用法,因為學生在幼兒園時有過初步的表象,所以教師就層層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在設計練習題時,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中還特意設計了三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探索多種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只有教師充分放手,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舞臺。
6.生動的評價、適時的捕捉,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光彩。
徐老師毫不吝嗇對學生的贊揚與激勵,如教學“<”時,有學生說他還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時,老師馬上給予肯定與表揚,并趁機回到前面的熊貓和唐老鴨的問題中,引導學生說出兩種說法,再次強化鞏固了知識點,并說明了“>”“<”之間是有聯系,是可以互化的,徐老師善于抓住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意外”,并充分加以利用,這種教學機智真令人佩服。整節課教師收放自如,學生和諧發展。師生角色分明,關系親切融洽。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促使學生層層深入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