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商店》教案(精選3篇)
《小小商店》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商品的價格,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過親身參與購物活動,在取幣、換幣、找幣的操作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加減計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在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數學”的情感,并受到勤儉節約,量力而行,不提過分要求的教育。
4、培養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及能力;學習與他人合作,獲得學習數學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提前準備。
提前幾天布置活動課的準備工作:我們要開展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數學活動,需要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小的商店,并利用所學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進行一次真正的購物。同學們有的要做售貨員,有的要做顧客。商店里的商品需要大家共同準備,請大家把平時使用過的玩具、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帶來一些作為商品(每人帶2~3樣物品),并制作出這些商品的價格標簽。這些物品的價格你們可能不一定知道,但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了解,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調查,也可以問問自己的家人,或者根據情況估一估價格、查一查資料。
(購買活動時使用模擬人民幣的學具卡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歷創辦商店的準備過程,通過不同的途徑去調查、了解商品的價格,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
二、創辦商店,展示商品。
談話:小朋友今天帶來了一些物品,打算辦個“小小商店”(板書)。商店設“玩具俱樂部”(兒童玩具)、“藍貓文具”(學習用品)、“家家福”(生活用品)3個柜臺。(展示3個標牌)
提問:你們帶來的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學習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請同學們分一分,并進行交流展示,并分別把物品擺放到相應柜臺上。
【設計意圖:用學生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來創辦“小小商店”,并設計小朋友喜愛的、富有童趣的柜臺名稱“玩具俱樂部”、“藍貓文具”、“家家福”,有利于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通過對物品的分類,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知道商店的商品要按類別進行擺放,又為學生提供了一次運用統計方法的機會。而分類擺放、檢查的過程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購物指南,示范購物。
(1)教師準備,第66頁貨架上的東西,地球儀、字典、書包、文具盒、布娃娃、大熊貓等。
提問:如果我要買一輛汽車,應該到哪個柜臺?我有10元錢,夠不夠買?不夠怎么辦?
(2)如果要買1本字典和1個書包大約要帶多少錢?你是怎樣估計的?估計一下任意買兩樣東西大約要多少錢?
(3)提問:30元錢買1只玩具熊和1個布娃娃夠不夠?為什么?
(4)在文具柜臺,5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東西?
你想買哪些東西?你帶了多少錢?夠不夠?小朋友還有什么想說的?
(教學設想:用50元錢買貨架上的物品,最多能買幾件,也要通過討論形式,應該買價錢比較便宜物品)
(5)先請2名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讓顧客自主選購物品,同時請其他學生觀察這兩名學生的買賣過程。討論:你認為在購物中應注意什么?
小結:
①顧客首先要確定買什么東西,屬于哪一類商品,再到相應的柜臺找到該商品,了解商品的價格,同時要根據需要購買,不要浪費。
②要根據自己手里的錢確定怎樣付款,售貨員則要根據商品的價格和顧客付的錢數計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錢。
【設計意圖: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原有的生活經驗,先指導購物。因此,這一環節具有“向導”作用。通過對幾個問題的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順利實施購物活動提供保證。】
四、現場購物,體驗成功。
談話:我們已經了解有關購物知識,現在我們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
教師可以選定一部分學生扮演的售貨員,其余的扮演顧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幣購買商品。在活動過程 中,要讓買賣雙方互相檢查對方在進行人民幣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例如,顧客要檢查售貨員有沒有找錯零錢,售貨員則要檢查顧客所付出的錢數。活動中,如果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和其他同學商量、討論。教師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學生提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另一方面要在學生碰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提示。
【設計意圖:創設分柜臺購物的真實情境,讓學生人人參與簡單的購物的活動,充分體驗如何取幣、付幣、找幣,學會與人合作,體驗交易的過程,同時,師生問情感的交流,自然、融洽,使學生深深的體驗到數學應用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好奇心,引發更強烈的求知欲望。】
五、匯報討論,活動總結。
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匯報,并對出現問題進行討論。
(1)匯報一下活動中提出了哪些問題或遇到了哪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讓大家討論一下。這種解決問題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你原有多少錢?買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錢?現在還剩多少錢?判斷一下算得對嗎?
(3)請小售貨員匯報結果:一共賣出多少東西?收入多少錢?
【設計意圖:通過匯總交流,讓學生說說買東西的經過,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通過統計、進行檢查核對以及討論碰到問題如何處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
六、實踐平臺,拓展提高。
紅紅到超市買東西,他付給營業員50元的人民幣,營業員找給他5元錢,請你說一說他可能買了下面哪幾樣東西?
汽車38元 飛機5元 沙灘玩具10元 布娃娃30元 手電筒2元 紙扇3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組合,找出不同的策略,使購物更加生動并富有挑戰性。】
總之,本課以購物活動為主線,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體現了教師嶄新的教學理念。
《小小商店》教案 篇2
本節課,教師借助“小小商店”這一學生熟悉的背景,運用“角色扮演”這一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計算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這節課一開始,教師就以逛超市為題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布置三個柜臺,價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幾元幾角的,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通過三個柜臺經理的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產生極濃厚的購買欲望,然后,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利用“回收站”的題材,向學生介紹環境知識,宣傳環保思想,培養學生從小愛護環境的意識和動態。選定完小經理和收銀員后,開始組織全體學生活動。在教師巡視中,如發現問題,要注意進行針對性引導,觀察學生在進行人民幣的計算時有沒有發生錯誤,碰到些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的等等,體現開放性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個體的特點,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此活動的實踐性、開放性、現實性都非常強,教師主要做好引導的工作,增強學生的數學交流,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各方面的能力。
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體現了教師嶄新的教學理念。
小小商店這一內容內容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有趣、有用的特點,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著熟悉的生活背景,有著學生樂于參與的空間,讓學生們去思考、去想象、去創造。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感到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小小商店》教案 篇3
本文是兩篇關于一年級《小小商店》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趕緊一起看看吧。
一年級《小小商店》教學反思一
本次的教學本人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改變了教學方法,學法也改變了體現自主學習的過程。本課目標達成主要體現在:以模擬的方法展示了一個小小情景,提高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模擬購物”,使他們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人民幣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理使用人民幣的能力,滲透優化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人在教學時滲透數學源于生活,提供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習方式活潑學生非常樂于學習。我在教學時,通過示范如何購買東西,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經驗,并讓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還通過讓學生自己插紅旗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數學中的樂趣。最后環節還設計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如:(1)小林買了一個小熊,還剩3元錢,小林原來有多少錢?(2)小紅拿一張2元錢買了一把小刀,售貨員找給她1元5角錢,這把小刀多少錢?(3)小軍有5張1角和2張2角,他要買一塊橡皮擦,可以怎樣付錢?(4)小方有10元錢,想買一只玩具熊,我的錢不夠,該怎么辦?(5)我有5元錢,買什么東西才會剛好用完?我買了一塊巧克力1元2角錢,一包薯片8角錢,你會提什么問題?這樣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在本課堂中還有一些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如:(1)本課中“售貨員”的收獲最大,“售貨員”一個太少,“顧客”太多,會忙不過來,多一個既可起監督作用,又可幫助點錢、結帳。(2)讓“顧客”學會討價還價,不夠錢時該怎么辦?要做到合理采購,優化用錢。(3)要注意情境的創設,對校本進行開發。(4)對環保、獻愛心兩方面點得還不夠。(5)作為“售貨員”的學生要會引導“顧客”購買,如:請問你要什么?等等。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更新理念,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不同的生員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學會發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將之用于生活,學會生活。
一年級《小小商店》教學反思二
《小小商店》是一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合作探究為學習途徑的活動課,本課是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致去參與活動,加上一年級孩子的自律能力還不高,相比一般的常規課而言活動課就顯得更為豐富、多變。經過兩次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讓活動課變得更靈動、鮮活,讓學生樂學而又有所收獲,除了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外,更需要教師敏感而不失時機地捕捉到學生的各類信息,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一、精心預設,為課堂生成預留空間。
老師的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平臺,如何引入、如何激趣都需要老師的“別有用心”。在這節活動課中,我就把教室按書本的樣子布置成一個小商店,孩子一上課便無比興奮,躍躍欲試。為了讓孩子能靜心地復習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我把自己變成總經理,把復習題變成有獎問答,為了獲得更多的現金代用卷,孩子們一個個積極發言。而我設計的問題傳統而不失靈活,問題簡單答案又不盡豐富。如我問孩子:購物需要注意什么問題?有的孩子說不能被騙,要數清楚找回來的錢;有的孩子說不能貪小便宜,發現找多錢了要還給別人;有的說要注意安全,講文明;有的說要環保,帶購物袋……聽著他們的回答我才發現,小小年紀的他們居然懂那么多,課堂也因為孩子的聲音變得更生動、更精彩。
二、及時發現,讓“生成”變成資源
課堂的旅程從來都不會遵循教師預定的軌跡前進,而是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這些意外往往是不經意間就發生了,所以老師必須敏感、及時地捕捉到這些“意外”,順學而導,把“意外”變成資源。
比如在學生進行第一輪的購物活動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買完了一樣文具,他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著急著買第二樣東西,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清點自己剩下的紙幣。玩具柜臺上有一個標價68元的機器貓,我并沒有給學生準備那么多的樣幣,可是有孩子還是買下來了,原來他是和同學合伙買的。在第一輪活動結束后,我把自己的發現提出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買完東西及時清點自己的財物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檢查了售貨員有沒找錯錢,又可以知道自己剩下多少錢,還可以買什么。在討論合伙買東西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售貨員沒有找錢,一問之下,原來售貨員把錢找給了另一名同學,我因勢指導,和同學合伙買東西的時候,要記住每人各拿了多少錢,如果有找回的錢,要商量好怎么分,這樣才不會鬧矛盾。班上有孩子說:“玩具太貴了就不要買,買便宜的點的。”聽到孩子的回答,我馬上表揚他們,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因為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所以小朋友不亂花錢。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種教育的技巧,需要老師具有極為豐富的駕御課堂的教學經驗,而中經驗需要依靠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地積累,因此在這方面我還是很稚嫩。很多時候,我無法第一時間準確地對課堂的生成進行篩選,也不能完美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活動。但是,我希望,也相信,只要腳下的道路是對,即使坎坷,往前走,堅持,就能遇到更多“無法預約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