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構建多維互動課堂 ——"d t n l"教學設計談
在拼讀音節時,運用"摘蘋果"游戲,能提高學習效率。首先,在黑板上貼出一棵蘋果樹,樹上掛滿了寫有音節詞的沉甸甸的"蘋果",接著引導學生走進秋天的果園,摘下成熟的蘋果,帶領同學拼讀音節詞,并與同學一起為它找朋友(組詞造句)。
這種游戲的引入,不僅能解決教學重難點,使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而且還能把學生的思維拓展到漢語拼音以外的其他領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記憶
學生對" d"和"b"的字形非常容易混淆,"左下半圓d ,右下半圓 b"雖然牢記在心,但一旦運用,還是常會出錯。這跟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有關,7歲是左右概念發展的轉折階段,這年齡段的孩子在辨別事物的左右關系時常會出錯。如果單靠字形比較,抽象總結特點的話,效果并不佳。創設"切分蘋果"的教學情境,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首先教師邊講故事邊點擊自制課件,出示動畫:森林里小猴佳佳和盼盼放學回到家,看見桌上放著一個又大又紅的圓溜溜的蘋果,饞得直流口水。可是只有一個蘋果,該怎么辦呢?這時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了,紛紛獻計獻策。教師隨即采納"蘋果平分法",點擊自制課件出示:"一個柄朝上的大蘋果",接著"用刀切分蘋果 ,分成兩半成db",小猴佳佳和盼盼分別拿起半個蘋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多么開心啊。當有趣的故事情節還在學生腦際縈繞時,教師趁機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編順口溜幫助記憶,如:一個蘋果柄朝上,用刀切分成兩半,左邊 d ,右邊 b ,d b d b 分蘋果。"這樣每當學生混淆時,腦海中就會產生一幅生動的"蘋果切分"圖," d 、 b "的字形就會躍然紙上。
五、聯系生活,豐富內心感受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富于想象,敢于提問,很有創新天賦。因此,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打通生活經驗世界,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在"d"和" b"的字形比較過程中,啟發學生將這兩個字母與生活中的事物相聯系,大多學生能很快想到"雨傘"和"拐杖",然后教師不失時機出示實物(或點擊課件出示動畫圖),"一把撐開舉著的傘,一把合攏朝下的傘,一根拐杖朝下拄著地,一根拐杖朝上指著天花板",讓學生觀察分析"發現了什么"。這樣學生能很快地把字母與實物建立起牢固的聯系。
在拼讀音節時,可以調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進行拼讀。如:先點擊自制課件依次出現"小朋友踢球,一幅山水圖,手拿著筆寫字,一條馬路"等圖片,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經驗(實際上在調用學生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哪些音節會讀了,再根據學生回答在圖片下展示音節讓學生讀讀,最后請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這些音節呢?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緊緊圍繞生活經驗進行,能把學生從課內引向生活,把認識事物與學習語文有機結合起來。
六、編講故事,加強言語實踐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書中的情境圖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語言,并把它有機地與學習漢語拼音聯系起來。如:認讀"大米、土地、馬、兔"等生字時,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領會,先想一想: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圖下的音節該怎么讀?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說說自編的故事,讀讀學會的音節,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樣引導學生據圖編故事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而且能夠加強言語實踐,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受到情感熏陶。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