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畫》教學案例分析
本課是一首謎語詩,謎底是畫。全詩共四行,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照樣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這些都表現出一幅畫的特點。我在2006年10月31日進行了一節公開課《畫》,以下是我的一個片斷教學:
……
師: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歌,也是一首謎語詩,我們來猜一猜,它的謎底是什么?
生(異口同聲):畫
師:還有其他的謎底嗎?
生:沒有了,是畫。
師:你們為什么認為謎底是畫?你的根據是什么?
生,一部分學生舉手要求發言,一部分學生呆住了,根據是什么,還從來沒有想過。
師:別著急,先想一想,在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
生:書上畫著一幅畫,所以謎底是一幅畫。
師:是亞,這首詩的謎底就是他的題目。還有什么根據?
生:近聽水無聲,也就是說走得很近還沒有聽見水的聲音,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動,肯定是由聲音的。
師:是呀,你聽,有水的聲音嗎?
生:沒有,是畫。
師:那這一句該怎樣讀呢?
生:沒有聲音,應該讀的輕聲一點。
生齊讀。
師:還有其他的理由嗎?
生: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也就是說春天過去了,花還開著,人來了,鳥也不會飛走。
師:平常你們在操場上,在家門口看到小鳥,你們走近小鳥會怎樣?
生:小鳥會飛走了。
師:你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本語文書,有這么多幅畫,你摸一摸,小鳥飛走了嗎?
生摸了摸課本,說:沒有飛走,他是畫。
(出示詩句)生朗讀。
師:還剩下一句“遠看山有色”,是畫嗎?
生:是的,是畫。遠遠看過去山是有顏色的。
生朗讀。
師:我們連起來把這首詩讀一讀。
生齊讀。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今天不僅會朗讀詩歌,還會懂得思考,懂得了原來猜謎要一句一句的理解謎面,根據謎面猜出謎底。大家一起為自己精彩的發言熱烈。
……
這是讓學生了解詩句的環節,這給我帶來的啟示如下:
1、這在是剛入學的六、七歲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還需要我們耐心細致地培養。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發言、交流和傾聽的禮貌教育。要培養學生清晰、連貫地講話;文明有序地交流;認真、專注地傾聽的良好習慣,以保證教學活動能夠有序、有效地進行。
2、感悟詩境,做一做。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我示范朗讀,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并根據個人的感悟解釋詩句和題目《畫》的關系。如說到“水無聲”時,可以引導學生在他耳朵聽聽是否有水的聲音;說到“人來鳥不驚”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鳥不驚”。這樣學生在看圖、聽讀、伴讀、表演中不知不覺悟出詩境而且也能因熟讀而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