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學雜談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實驗小學 周妙雯】
〖開放教學空間,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語文的教育資源豐富,與生活聯系密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同時語文教學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不再禁錮于課堂,可將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
如在上《影子》一課時,我將課堂放在了空曠的操場上。上課的環境臨時改變是學生所沒有預料到的。新奇感首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隨后,我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影子,說說影子、物體與太陽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通過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字面意思,而且還能舉一反三,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熱情非常高漲,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獲。整節課,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所以我覺得新課程的語文應該拓寬教學空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自主探究的行列之中。
【遼寧省遼陽市遼化第五小學 杜明麗】
〖展開想象的羽翼〗
想象實際上就是通過探究來實現的,探究不是象科學家那樣探究深層次的、尖端的問題,而是學生探究自己身邊感興趣的現象。探究學習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過程。探究不僅是追求一個結論,它更是一種經歷,包括經歷挫折與失敗。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學習與認知的過程。在教學《影子》一課時,上午課間操結束以后,讓學生們隨意以自己喜歡的姿勢站好。老師問學生看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他們看到了影子,我問他們影子是什么樣的?它在你身體的哪一側?有的同學可能只回答出一種,說影子在右,這時我及時鼓勵,“你真行,那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讓孩子們中午、下午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自己去尋找答案。在探究的過程中,增長知識。
【浙江省平湖市藝術小學 曹琳】
〖實驗體驗〗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說“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語文教學中依據內容的需要,通過做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在實驗中發現、在實驗中感悟,能夠有效克服學生體驗途徑相對貧乏的弊端,增加學生體驗的途徑,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把學問性知識轉化為體驗性知識,促進學生對課文形象而生動的理解。
影子雖然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種現象,但影子的產生、影子長短的變化、影子與物體之間位置的變動,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認識是模糊的。因此,教學《影子》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做一個找影子的小實驗:學習小組一人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照桌子上的小玩具,其余幾人觀察影子與玩具之間位置的變化、影子長短的變化,并交流討論:從實驗中你發現了影子朋友的哪些小秘密。小實驗一方面幫助學生生動認識了一些影子的有趣現象,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正確理解,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遇事自己觀察自己解決,與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
【福建省廈門市開元區濱東小學 王旭紅】
開放課堂善用激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教學過程,應該是促進“自我發展”的變化過程。教學過程只有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在生活與學習中孩子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試一試,他們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因此學生能否主動地投入,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放手讓兒童去感受,去探究,去體驗,去感悟,去表達。例如在教學《影子》這課時,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做游戲,孩子們在操場上互相追逐踩影子,在游戲中觀察到影子的變化,并通過觀察發現光與影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