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吧》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自強自立、勇于實踐的精神。課前準備:標題紙、學生自制頭飾、小標志、寫有問題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次理解課文。
1、打開書112頁,自己把書認真的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思考大屏幕上的兩個問題:
(1)文中有哪幾種小動物?
(2)你想先學習哪一種小動物的故事?
2、你想先學習哪種小動物的故事?師調查了解到大多數學生想先學習小猴的故事。
[評析:學生初步自主學習,解決提出的問題,并初步體會到“自己”解決問題的喜悅。]
三、深入理解課文。
師:小猴想做什么?(想吃果子)他是怎么說的?可能怎么想?
生1:小猴說:“媽媽,我要吃果子。”
生2:他可能想樹上的果子真多呀,我一定讓媽媽給我去摘。
生3:好多的果子呀!一定很好吃。我找媽媽去,讓她給我摘。
師:體會小猴的心情你認為他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媽媽說話?
生1:很好的語氣。(大家表示不同意。)
生2:高興的語氣。(大家雖然同意,但認為還不夠貼切。)
師:假如今天你和媽媽去市場,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東西,你會怎么和媽媽說?用什么樣的語氣?
生1:我會用撒嬌的語氣說:“媽媽,我要這個東西。”(邊說邊做動作。)
生2:如果媽媽不同意,我想我會用央求的語氣和媽媽說:“好媽媽,給我買這個東西吧。”(學用央求的語氣說話。)
師:你們描述的很形象。
生3:我會征求一下媽媽的意見,如果媽媽不同意,我就不買了。
師:你很懂事。
(生繼續發表看法。)
師:通過同學們的發言,你們知道小猴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媽媽說話了吧?下面我們就用撒嬌或央求、請求、或有依賴性的語氣去讀。
找多生充分讀,其他同學評價。
師范讀后,生再次讀。
[評析: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大膽想象,指導朗讀,以讀代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
師:你認為小猴愿意去嗎?
生:可能愿意——想試一試或看看遠處的風景。也可能不愿意——害怕或想吃現成的。
師:媽媽怎么說的?(生答)
媽媽為什么讓他自己去爬樹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