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2、 沒有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堂中,學生的思路不一定會跟著你走。有些學生沒按我的要求說話,我便打斷了他的話引他入正題。其實我應該讓他講,雖然他偏離“軌道”,但我可以抓住他講述中某一要點引他到要回答的問題。如何承潮在貼好梅花圖后,我的意思是要他說“小狗畫梅花”,而他卻說小狗的腳印跟梅花很像,我即打斷了他的話,實在不該,那樣會挫傷他表達的積極性,以后可要注意些。
3、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一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所以借助圖片、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躍躍欲試的狀態下進入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提示學生用輕快、高興的語氣讀小畫家畫畫,用自豪、贊賞的語氣夸夸小畫家,但當還沒達到要求時,我應該采用范讀、賽讀、評讀等形式,可常常是說說容易做做難,真正操作起來思路就不那么清晰。還有,學生齊讀的聲音太高,我應該給他們定一個適當的基調。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以詩的形式描寫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事.小畫家們在雪地上留下了不同的作品,而青蛙卻正在冬眠呢!課文形象地描述了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形象生動可愛,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南方的孩子一般都很少見過雪,他們對雪的了解一般都是從電視上,書本上等渠道得來的.為了調動起孩子們對雪的興趣,我先用謎語引出雪花,再在實物投影下出示美麗雪景圖,伴隨著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里,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隨即,我問學生,看到這么美的雪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想怎么表達你的高興心情呢學生由于沒有親身的經過,無法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于是,我就出示了課文的第一句話:"下雪啦,下雪啦!"讓學生把自己的高興讀出來.學生在教師一次次的引導中,終于體會到了看到下大雪的高興心情了, "這美麗的雪景吸引了一群小動物來作畫,他們是誰呢 他們在雪地上畫了些什么呢 "帶著疑問,學生進入了一個如詩如畫般的雪地世界里.
二,自主學習,合作識字.
在初讀環節中,我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朗讀課文,在讀中初步識字.然后,把生字圈出來自己認讀.再同桌互助,互相檢查讀音.最后是大家交流識字的方法.在識字環節中滲透了多種的識字方法,如:加一筆,換一筆,換部首,形聲字規律識字等方法.我還設計"開小火車",等多種游戲活動鞏固識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三,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要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留出了充分讀的時間,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師生合作讀,引讀,男女問答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例如,在學習課文第四句時,我利用貼畫讓學生了解了動物作畫的成果.我問,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種小動物,你什么都不用就畫出了這么美的畫,你的心情怎樣 帶著你的心情來讀一讀.這樣不但讓學生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注重課內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 樹立開放意識"是課改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因此教師要合理地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還有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 "有的學生課外積累的知識很豐富,他們說出了"蛇,狗熊,烏龜"等動物.于是我讓學生仿編詩句,把課文最后兩句改成這些動物的名字.在一問一答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