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路》(第二課時)教學案例
我們的校園(或周圍的環境)干凈嗎?我們應該怎么做?
五、布置實踐作業
我為校園(或周圍環境)做一回“美容師”。
【教學反思】
一、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偏小,尚未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合作意識淡薄,針對上述情況,我特意設計,制作了課件,利用圖畫等形成特定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這節課一開始,教師便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小路上,用課件吸引學生主動去識字,接下來要學生圖文結合,想一想,小路美在哪兒?如果脫離課件、圖畫,要學生直接接觸文本,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再要他們回答,“小路美在哪兒?”更提不起興趣了。合作表演,分角色朗讀,小組討論……創設許多機會,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2、整堂課的教學以積累學生語感為目的。①加強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美,積累語言。本節課要求小朋友通過朗讀積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等一些形容詞,還有 “推、拿、清掃”等一些表示動作的詞。通過分角色朗讀三句語氣各不相同的話,讓學生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大致相同的文字,稍加變化,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表達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②感受閱讀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興趣入手,然而,文字畢竟是抽象的,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針對這一點,上課時利用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課件吸引學生,讓學生演一演,猜一猜,以培養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自主閱讀實踐的過程,當他們的表演,猜想取得成功時,那種高興勁兒溢于言表,又為下一次閱讀提供了動力。
3、關注學生體驗。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與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本節課,教師運用課件,模擬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假如你從這條小路走過,你有什么感受,讓你們從親身體驗中得到感悟。表演、分角色朗讀,多角度體驗。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教材,填補教材。同時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如走過美麗的小路,邊走邊說,鼓勵學生說得與別人不同,喜歡哪個角色就讀哪個角色等等,體現個性化閱讀。
4、培養學生思維。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本節課遵循“激發思維——創新思維——散發思維”的設計路線,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達到開啟思維,激活思維的作用,通過填補課文空白,達到創新學生思維,如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小路變臟該怨誰?小鴨把這些垃圾運到哪里去了?等問題這些問題是教材的空白,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想象,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當學生把自己的想象表達出來時,他的語言又得到了發展。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提出的問題及課后的實踐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使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為美好?無疑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