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老師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識字量太大。在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我常常在想、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主課堂,切實提高課堂識字教學效率,學生才能夠認識教材中的認讀字,才能較好的完成新課程在識字教學方面所設定的戰略性目標 ----大量識字。于是,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嘗試與總結,初步設計了一個“五步識字教學法”。只有當學生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就不會厭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一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方式識字。現在,我的學生能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常見的識字方法識字,還能用猜一猜、編一編、聯想等自創的方法識字。在課堂上,我就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發現、去交流,于是就有了一個小小的“識字方法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他們一個個像小記者詢問著別人,也闡述著自己的發現。1、雙軌小火車,記憶字形,在交流過識字方法之后,學生基本記住了生字的音與形。這時候,就讓他們給生字找好朋友,即生字組詞。老師怎么來檢查,學生怎么來交流,于是我就設計了“雙軌小火車”這種形式。這種活動調動的學生人數多,兩列同學,一列讀字音、一列組詞,學生又一次復習了字的讀音,又在其他小伙伴的幫助下豐富了詞匯量。2、你說我猜,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來鞏固生字。“你”指的是學生,“我”指的是教師。這一環節,師生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學生說來考老師。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識字方法來解釋某個生字讓老師猜,也可以不出聲的讀生字讓老師根據嘴形來猜字,這樣一來,整個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和游戲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整個一節課,教師創設了不同情境,讓生字復現 ——復現——再復現,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反復和生字見面。整個識字過程,教師是在有意地組織,學生是在無意地學習,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識字。
但這種教學方法與課文的融合程度還不夠緊密,包含的內容不夠全面,我會繼續實驗與探討下去。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一、背景:
上午孩子們正在吃早餐時,天色變得越來越黑,我抬頭一看天上黑壓壓地積著許多烏云。一個小朋友大聲地說:“老師,要下雨了!”孩子們立刻圍攏來七嘴八舌地講了起來:“天怎么這么黑,好象要睡覺了?”“天上的云怎么會變成黑的?”“雨是黑云變的嗎?”“又不是的,雨是水蒸氣變成的。”“你們看,有許多小蟲子在飛。”我們班的“科學家”a小朋友自豪地說:“我知道下雨之前,空氣很濕,所以蟲子都飛得很低。”……真沒想到,孩子們不僅對“下雨”的自然現象這么感興趣,而且還充滿了許多奇妙的問號。“綱要”中曾指出“大自然以其無比寬廣和慈愛的胸懷.在每一個季節都向孩子們獻出妙趣橫生的禮物……”。我想也許這便是給幼兒最生動的課堂,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會運用這些經驗,對事物的本質產生探究的欲望和激qing,一個個是什么、為什么、哪里去了的問題串聯、累積、轉化成了幼兒的自發生成活動。而且我們班里有許多的孩子對自然科學的探索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翻閱一些科學的書籍畫報。《探索奧秘》是他們比較喜歡的電視。正是孩子們的興趣生成了這個有關下雨的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