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二、反思在以后的活動中有待改進的活動策略
l、在生成活動中。教師應該起到“推動”的作用,并意識到主題本身的整合性。
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決定了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淺的、表面的。“下雨”的生成活動作為來源于幼兒自身生活事件的主題,可以以某一領域的內容為主,同時涉及多個其他的領域,這樣往往會更有生成的空間,而教師在這種繼續生成的過程中應該起到推動的作用。比如“下雨”這一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既然生成的是一個主題,那么除了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以外,還可以通過多種領域引導幼兒感受,但是實際在整個生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在單一的科學領域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感受,不能充分地發揮各領域活動的整體功效。
由于幼兒缺乏經驗,所以對“下雨”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下雨的現象變化,而對雨的作用和與生活的關系等一些粗淺的認知,他們不會表達,也不知如何表達。這時作為教師應該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可以通過多種領域的活動(語言、藝術、社會等),讓孩子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來豐富幼兒的經驗。例如在音樂活動中可以讓孩子用身體語言或節奏來表現下雨的情景,在語言活動中可以和孩子談一談雨在生活中的影響作用。孩子不會寫字就可以讓他們將自己了解到的事物畫出來。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實現主題內容、形式的整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又會不斷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生成活動。
2、應該合理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下雨”的生成活動中,在討論時有孩子提出:下雨后這些動物和蟲子又會怎樣。孩子充滿好奇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生成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探索活動,然而在活動中教師雖然讓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到書籍、大自然中去尋找答案,但并沒有順著孩子的好奇引導孩子去觀察探索雨天人們的一些表現或下雨和自身的關系,也沒有讓孩子將探索的結果和同伴們用語言或其它多種形式分享,而是將孩子引入教師的預設活動“探索科學角”’這無形中也扼殺了孩子本來所要進一步生成的有價值的活動。依據新課程指南提出的幼兒當前喜歡的,即時反應的、主動的活動優先的原則,當孩子好奇地探索一些事物現象時,作勾教師應創造機會和條件引導幼兒積極進行小組的或集體的交流與探索,從而使教師的預設與幼兒的生成相互交融、有效滲透。所以說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與教師的預設活動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滲透的。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通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根據教材知識螺旋上升的這一特性,結合新課程提出的低年級學習要求,能“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綜合文本內容,使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這篇文章讀來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便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采用了圖文對照法組織閱讀活動,從圖入手,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圖意,再隨圖逐段學文,學文為認識事物獲取表達才能做媒介,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并提高觀察的深刻性和思維的邏輯性。在句子訓練方面,把燕子說的話作為重點,使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因果聯系,培養說話表達的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