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說課稿
3.再讀課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個問題。以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
(1)經過自讀,學生了解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辦?從“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這些詞,小組討論他們這些人當時是怎樣想的?
得出結論:讓別人來幫忙,我這么小,沒有辦法,有的嚇哭了,不知該怎么辦,束手無策,而司馬光是怎樣做的?
(2)再次讀課文,獨立思考當時司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經過反饋得出當時司馬光想如何盡快讓水離開孩子。做法:拿起石頭使勁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來,小朋友得救了。從司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個敢想敢干、機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三、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1.為了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方法,結尾設計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當時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
2.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果:
有人認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辦法。如團結起來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來。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網子撈……
3.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能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異中求佳,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
四、說板書。
司馬光
司馬光 砸缸
小朋友 得救
沉著 機智
《司馬光》說課稿
《司馬光》是一篇歷史人物小時候的故事。故事通過司馬光小時候急中生智救出小朋友,教育學生遇事要動腦筋,才能想出辦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3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我分兩課時教學本課。第一課時主要是認識13個生字,第二課時是感悟課文和會寫6個生字。
我教學的是本課的第一課時。在導入新課時,我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由故事導入,引出課題《司馬光》,再簡介司馬光。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知道他小時候很聰明即可。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13個生字,由于一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有限,短時間內會認13個不常見的生字難度很大,必須讓這些生字在學生的眼前反復出現,形成條件反射。在教學生字時,我先由范讀引出生字,讓學生借助拼音認讀生字并組詞,我再領讀。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采用男女生比賽讀的方式,及時評價,多鼓勵學生。為了加深印象,師生一起分析字的偏旁結構。最后點名認生字卡并組詞,檢驗教學效果。余下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讓生字從課文中來,再回到課文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