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教學反思
《稱象》這一課,《教參》建議兩課時,我卻花了四課時。在課的開始,如果我們阻止學生的發言,按著傳統的方法,牽著學生的手走,也許兩個課時就可以完成。然而我沒有那樣做,我"放手"了。學習中,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動手動口,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雖然花的時間長,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最初的探究意識,真正體現了課改發展學生個性的精神。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牽手",必須"放手"。如果還是牽著學生的手,那又回到了老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又何談什么課改呢?
萬事開頭難。在開始"放手"的時候,學生也曾感到茫然,課堂一片混亂,但經過教師慢慢地牽引、培養,后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去查資料、去討論,去找同伴幫忙。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必須花時間去訓練,沒有花時間的探索,就沒有探索意識的培養。我想這也是語文教學實現三維目標的必然要求,對學生學習方法與過程的指導不容忽視。
《稱象》教學反思
在老教材中《稱象》編排在三年級的語文教材上,不過新人教版把這一課放在了一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在學習這節課時學生遇到了一些難點:課文較長,讀起來比較困難;課文中的生字較多,如“稱”和“秤”這兩個字讀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學生學起來有些分不清。
根據我們班后進生較多,學生學起來難度較大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放低難度:
1、在初讀課文時,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讀好,達到正確、流利的標準,我讓學生分自然段來讀,讀好一個自然段再讀下一個自然段。
2、學習生字和分自然段讀聯系起來,每讀一個自然段先學習這一自然段中的生字,如“秤”和“稱”分開識記降低難度。
3、在理解課文時學生對曹沖想到的方法不太理解,我就讓學生親自觀察試驗幫助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