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7》說課稿
一、說教材《識字7》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對反義詞的對子的一課歸類識字課。本課教材借鑒了有關傳統蒙書的結構和語言形式,把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不但引導學生識字,還蘊含著對對子的啟蒙教育,更可結合第七單元的主題:品行教育,進行是非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二、說目標
全文六行,六對反義詞,較為淺顯易懂。識字教學始終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況且本課為識字課,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識字。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認識“虛、驕”等9個生字,會寫“短、對”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
3、喜歡在經典誦讀中讀對子,有積累對子的愿望。
三、說學生
本校正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孩子們積累了《弟子規》、《三字經》和部分《論語》的古文言的經典,這為“對子”這種語言結構的學習打好了良好的基墊。
我班的孩子,通過一年的的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借助拼音朗讀課文。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能夠小組合作小老師帶領學習。
畢竟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于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虛偽、誠實”等詞語較困難。學習較困難的孩子對朗讀及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還有一定的難度。
四、說策略
針對班上孩子的現狀和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主要突出了“誦”、“讀”、“認”、“辨”、“講”、“寫”這六個方面。
1、“誦”:
誦讀經典最可見的功效是學生語文素養有全面的提高。即使是一年級,孩子只大聲地讀了一個多學期,都有令人驚奇的發現。我由此引入,讓孩子發現在文言中常用相對的詞來突出對比,“對子”更是古詩文的基礎。最后再回到我們日常生活,積累名言佳句,并自行創作,古為今用,提升語感。
2、“讀”:
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少的一個環節。古語云:“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說明了讀比老師的講解更重要。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讀通,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通過拼音熟悉了解文章和生字。讓學生知道每一個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字將構成不同的詞,不同的字詞相連組成了不同的句子,表達著不同的意思,它們都存在于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并要讀準字音,讀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我喜歡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范讀,讓還沒讀通的孩子串起句子,讀通了的孩子有感悟的空間。
我在本課設計中讀出四個層次,逐漸深入:
⑴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⑵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
⑶ 出示不注音的課文,請小朋友們試著讀一讀,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⑷ 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① 在這篇課文里,你最喜歡哪些詞語?請用鉛筆畫出來,再讀一讀這些詞語。
② 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詞語。
(滲透品德教育)
丁培忠老師說過:“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熟讀乃至背誦,就是通過讀幫助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積累語言和感悟語言,學習表達。
3、“認”、“辨”、“講”:
認字是本課的重點。整體感知后,在我的認字環節,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很精妙地串起了五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