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說課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青蛙生長過程的掌握,我選擇按“找”這條線進行教學。1、激發興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教學本課時,首先以猜謎導入:小黑魚,滑溜溜,大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孩子們一下子就猜出是小蝌蚪。于是,我順勢引導,你為什么猜小蝌蚪呢?一邊出示小蝌蚪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在學生說了很多有關蝌蚪的信息后,我抓住蝌蚪的外型,出示課文第一段話,我引導孩子個性朗讀。有的說,這群小蝌蚪游得很快活,有的說游得很高興,還有的說是自由自在地游的。我讓他們帶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去朗讀去感悟。然后,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課文。我說“有一天,小蝌蚪看見一群小雞跟著媽媽在找食,小蝌蚪想我們的媽媽在哪里?于是就有了我們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接著一起讀課題,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提一些讀課文的具體要求,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果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以情促說
小蝌蚪碰到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兩段話其實在寫法上是一樣的,因此孩子在學習了這兩段以后,我安排學生想像說話。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里打聽到自己媽媽的特點,他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于是他們游啊游,看見烏龜是四條腿,寬嘴巴就以為是自己的媽媽,可是烏龜卻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都失望呀!不過沒關系,有烏龜的幫忙,他們知道自己的媽媽除了四條腿,寬嘴巴以外,頭頂上還有兩只大眼睛,批著綠衣裳。于是,小蝌蚪游啊游,他們還會碰到誰呢?請你們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把故事編下去。一會兒,孩子們就舉手了。有的說:小蝌蚪游哇游,看見蝦公公在前面威風地劃過來劃過去,就連忙追上去問:“蝦公公,蝦公公,我們的媽媽在哪里?”蝦公公笑著說:“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你們到那邊去找吧!”小蝌蚪連聲說:“謝謝,謝謝!”。也有的說:小蝌蚪游哇游,他們看見一只大螃蟹在捕食,連忙游過去問:“螃蟹大叔,我們的媽媽在哪里?”螃蟹說:“你們的媽媽最喜歡吃害蟲了,她有時在田里捉蟲,有時在池塘里的荷葉上捉蟲。你自己去找吧!”孩子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多么合情合理的想象呀!不僅把故事編得更生動了,而且孩子的仿說能力一下子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