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5)分角色表演“迎上去”,通過親身演繹,使得孩子們在情境中親身去感受,就很容易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比蒼白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6)指導朗讀。重點讀好小蝌蚪和鯉魚媽媽的對話,(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的語氣)多種形式讀(分角色讀)
(7)看著動畫,給動畫片配音。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用這種入情入境的方法,把孩子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朗讀課文,他們會很快進入角色,同時也能讀得聲情并茂。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小蝌蚪聽了鯉魚阿姨的話,有沒有找到媽媽呢?
(1)出示圖,先觀察圖,小蝌蚪遇到了誰?再找到相應的段落自由讀,畫出小蝌蚪和烏龜說的話。
(2)觀察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課件出示對比圖)
(3)表演“追上去”。
(4)指導朗讀好本段,(重點讀好對話)
(5)分角色朗讀
(6)給動畫片配音。
這一自然段和前一自然段結構相同,有上一節的學習做基礎,因此這一段,我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導孩子們學,旨在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有一位教育者說得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傳授已有的東西,教師教的目的也是為了不教。由此可見,教給孩子學習方法是多么得重要。
4、學習后面幾段
(1)出示課件(總結前兩自然段的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學習,出示自學提示:
觀察圖,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小蝌蚪又看到了誰?用筆畫出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讀一讀。
畫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有感情地讀一讀。
小蝌蚪變成青蛙后,跟著媽媽去干什么了?
組內分角色讀一讀。
(3)匯報交流。
由前面的老師教到半扶半放地學,再到現在的小組合作學,就水到渠成了,孩子們合作學習的過成其實就是把老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內化為自己能力的過程,這種由理論知識再到實踐的過程,對于孩子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都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5、總結全文
再次演示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讓這個知識點再一次強化。
6、實踐拓展
你還知道關于青蛙的哪些知識,交流。
你還想知道有關青蛙的哪些知識?
7、課件出示課堂作業(填空)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能夠幫助孩子記憶。
8、指導寫字“變、條”
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況。
師范寫,生臨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