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飛的烏龜》教學反思
1、轉變觀念,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育的基本價值在于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地發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也成為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因此,我們要更新應試教育“一切為了考試,課程只是學生應試的工具、手段。”這一觀念,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教師只有更新觀念,采用新的教學行為、啟導新的學習方式,構筑新的課堂結構,進行新的教育評價,才有可能摘取課改實驗的果實。
2、落實主體,把自主權還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實驗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①靈活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力量。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樂于學、主動學,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實驗中,我特別注意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探索知識的興趣,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的情感轉化。如:教學《想飛的烏龜》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有什么愿望?學生爭先恐后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有不少同學都表示自己“想飛”。這時,我乘機引入“小烏龜也想飛”,并聲情并茂的泛讀。
、诹糇銜r間空間,自主合作探究。
陽光雨露禾苗壯。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課堂中教師要堅持“少講多學”,即教師少講,學生多學。堅持放手原則: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讀書時間和練習時間。并結合教材實際,創設條件,留足時間空間,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激活課堂,關注學生情感思維。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是課改實驗的核心。教師要以平等的人格同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傾聽學生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敢想敢說,這樣可以有效開發學生的智能,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活課堂,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學習《想飛的烏龜》一文時,在提到“烏龜還想飛,你還能想出什么辦法幫它飛?”時,學生爭先恐后說了起來,方法五花八門,有的是我們成年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如:“乖飛機、火箭”、“用彈簧把烏龜彈上天”、“裝翅膀、飛行器”、“用熱汽球”、“裝個機器,用遙控器控制”、“把烏龜放在透明塑料袋,再綁上汽球”、“在小鳥叼著的樹枝上,掛個袋子”、“用蕩秋千的辦法蕩上天”等,對待這些,我都讓學生暢所欲言,雖然這占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但我覺得值,從中,你會感受到學生的思維的靈活開放,真正體驗到課堂所煥發出來的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