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內容短小、易懂,但課文中有些內容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問學生:“嫦娥姐姐跟著飛船弟弟回到家鄉后,會看到一些什么呢?”孩子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她會看到我們上海美麗的東方明珠塔,看到原來的小草屋已變成了高樓大廈,狹窄泥濘的小路已變成寬敞的柏油馬路,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親人,看到家鄉的人們開著小轎車,吃著豐富的飯菜……從孩子們的回答中,讓我感受到現在的孩子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和幸福。
《我叫神舟號》教后反思:
《我叫神舟號》是我們學習的第一篇有自然段之分的課文,所以首先就是要教會學生區分自然段,由于在之前已經讓學生在家預習了,大部分學生都在家長的幫助下已經事先畫好了小節,所以講起來稍微好一點,但是也就是從那幾個沒有預習的學生的反映我發現,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區分小節。我說開頭空了兩格的就是一個新的自然段,于是學生就開始找空白,可是有的找錯了位置,跑到句末去標小節。經過多次糾正和同學的幫助最終才標對了小節。
這篇課文要想讀熟并不難,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要求,可是,要想真正的讀好這篇課文,出現的問題就比較多了,首先,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斷詞斷句,該停頓的地方不能停頓,尤其是今天新學的段落之間的停頓,多次糾正領讀講解之后仍然存在問題,習慣性的讀下去。如何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仍然是一個重點,重點不在于老師如何完美的領讀,而是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于是在第一小節需要好奇口吻時我讓他們回憶自己遇到不懂但想知道的事情時是怎樣說話的,在自豪的時候又是怎么說話的,渴望一件禮物時又是怎樣說話的,然后再讓他們帶著這種口氣來讀課文,效果就稍微好一點了。
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重點強調的就是如何讀好課文,在感情的領悟方面強調了很多,最后看來還是有效的,只有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的讀好課文。
《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我叫“神州號”》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全文,并融入神話傳說,字里行間洋溢著自豪欣喜之情,讓人感到中國的科技發展碩果累累,前程無限。
教后認真反思,有以下幾方面:
優點:
1、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以讀書、寫字教學為主,而我設計這節課則是以讀書為主,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才后意識到:應該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分角色演一演,讀一讀,這樣,讓學生在展示的同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發展學生的讀書感悟力。
2、在學完這篇文章后,課后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讓學生思考:“嫦娥跟隨飛船弟弟回到了家鄉,我們準備怎樣接待她?”在處理這一作業時,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他們展開想象,既增強了小組合作的意識,又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之處是: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重視,應多用鼓勵、中肯的評價語言,讓學生聽起來是在贊賞他們,從心底感到老師是在表揚或鼓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