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我叫神舟號》是一篇很有趣味性的文章,文中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嫦娥和宇宙飛船當作人物來寫,通過他們的對話使孩子們由淺入深的對航空科技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一課的課文篇幅較長,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把課文的朗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在讓學生標自然段之前,我是引導學生觀察這篇課文在書寫格式的安排上,與我們之前學的幾篇課文有什么不同。學生看了文章后,很容易就找出了區別,此時我再機動講解,遇到每部分開頭空兩格的,就是自然段的標記,然后再教學生標出段落序號。
從學生標注的情況來看,這樣的引導是很有效果的,班級中所有的學生都標注正確了。
其次在這篇課文中關系到朗讀的知識點就是標點符號了。通過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孩子們已經認識了逗號和句號,但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雙引號、冒號、問好,他們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想要學生在朗讀時能讀出節奏,還得告訴他們詞句間停頓的節奏,這就需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中出現的標點符號的名稱和意思了。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向學生簡要介紹這幾個標點符號的意思和應該怎樣停頓……孩子在了解了相關知識后,朗讀時在節奏上學會了一些但還沒有把握到位。在學生熟讀課文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聯系從電視、報紙上的所見所聞,展開想象:嫦娥姐姐跟著飛船弟弟回到家鄉看到了什么?剛開始,個別孩子只結合插圖上的內容簡單的說說花草比以前多了。我便簡潔介紹了一下嫦娥代表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和高科技的現代相比。這一介紹,孩子們有了對比,話匣子慢慢打開了。紛紛從交通、樓房、家用電器等方面來談祖國的變化。孩子們不僅說得多,也說得好。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自然感受到祖國在發展,在不斷繁榮,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小朋友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我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真不簡單。當時,我就給好多小朋友獎勵了小紅花,并把它貼到班上的紅花臺上,孩子們美滋滋的。適時表揚真好!這樣的教學效果真不錯!
蹲下身子看孩子---《我叫“神舟號”》教學反思
《我叫“神舟號”》是一年級孩子真正意義上接觸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有三個自然段,7個一類生字,7個二類字,三個新學筆畫。不管是從課文篇幅的長度還是從一類字和二類字的數目上來看,這篇課文對孩子都有一定的難度。
在教學過程中,我沿用了先讀生字詞,再克服難讀句子再到課文的傳統思路,孩子反應一般,仿佛每節課都是這樣,毫無新意,就像每天都在重復相同的學習過程,絲毫沒有凸顯出課文教學的與拼音教學的不同之處,即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凸顯課文的趣味性。教學效果在第二課時就顯現出來:有孩子“艘”這個難讀的字不認識。
很幸運的是之后就有機會聽了謝老師本篇課文的教學,在謝老師的課堂中我很快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高估了孩子現在的知識儲備,尤其是一些最基礎的常識性知識,例如標小節號,判斷一段有幾句話,如何讀疑問的句子等等。
本課是孩子第一次接觸給課文標上小節號,我本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并沒有在標上第一小節后讓他們自己嘗試著標其他兩個小節,而是直接在事物投影下,將三個小節邊講解邊直接標上,有點讓他們直接照我標的小節號抄得意味。在課后練習中讓他們自己給段落標上序號卻發現結果慘不忍睹,有的孩子壓根不知道什么叫一個自然段,也不知道要標在一個自然段的前面,有孩子甚至直接在某句話的末尾標上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