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一認1》教材解讀
怎樣教“認一認”
國標本一年級上冊“漢語拼音”部分安排了五課“認一認”。我們是第一次教“認一認”這種類型的識字教材,不知道該怎么教。我們教研組集思廣益,設計出了這么一種教學思路:先用猜謎語的方式出示生字;再帶學生拼讀生字字音,并通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最后讓學生用生字連詞、口頭造句。你認為這么教可以嗎?
趙小沛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么要在國標本一年級上冊安排“認一認”,為什么采取拼音、識字“雙線并進”的編排方法。
一、“認一認”對小學生識字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所謂“承前”,就是將小學生在學前通過各種渠道學到的生字來一個小結。(當然其中也可能有一些字是他們不認識的。)所謂“啟后”,就是為他們今后識字、查字典做好鋪墊。所認的這80個字,絕大部分是部首字。讓學生首先認識一批部首字是有重要意義的。漢字是組合式的,絕大多數漢字是合體字,學生掌握了這一批部首字,就為今后學習合體字準備了部分常用部件。過去教材中安排生字,都是據文定字的,也就是說課文中有的字才能安排。這樣就會造成生字出現順序的不合理。如學了“媽”、“好”、“姐”,“女”還沒有出現,學了“叫”、“吃”、“可”,“口”還沒有出現。先認一部分部首字,這問題就解決了。此外,認識了一批部首字,也有利于以后學習部首查字法。
二、拼音與識字交叉安排,“雙線并進”,以拼音助識字,通過拼讀生字又鞏固了拼音,可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之效。
三、發揮韻文識字的優勢。
“認一認”吸收了韻語識字的經驗,每課編成四言韻語。如“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蟲貝魚鳥/羊犬龜鹿/絲麻毛皮/竹禾米谷”。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兒童復習記誦。
四、小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漢字的熱情很高。可是過去一入學,就要學習一兩個月的漢語拼音,感到枯燥乏味,負擔很重,挫傷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漢語拼音與識字交叉安排,就滿足了小學生(包括家長)渴望學習漢字的心理。
明白了“認一認”的編寫意圖,我們就知道該怎么教了。我以為教“認一認”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充分利用圖畫以及其他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理解字義。
“認一認”是看圖識字,要充分發揮看圖識字的優勢。大部分看圖識字都一目了然,只有少部分需要略加指點。如“足”學生看了圖可能誤讀成“腳”,就要告訴兒童:“足”就是“腳”,“足球“就是用腳踢的球。”“目”,學生看了圖很有可能讀成“眼”,就要告訴兒童:“目”就是眼睛。有的圖不易看清,如“絲”,就要告訴兒童:這是蠶寶寶吐的絲,我們穿的真絲衣服就是用蠶寶寶吐的絲織的。
有的生字光用圖還不夠,還可以給兒童看看實物。如城市的孩子沒有見過小麥、豆子,最好拿麥穗、豆莢讓他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