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材簡析及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識字(一)第一課。本課是一首古代童謠,這首古詩將從一到十表示數目的10個漢字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美麗、恬靜的山村風景畫。這首小詩描繪景物錯落有致,10個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自然和諧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兒童學習這首古詩不僅可以激發其熱愛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發識字的興趣。
識字、寫字、誦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識字教學的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會寫“一、二、三”三個字,認識筆畫“一”。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初步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意境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應力求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置身于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通過自讀、范讀、同伴互讀來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好詩句。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田字格,學寫漢字。為此在寫字前應讓學生認識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初步掌握運筆方法,并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嘗試以及教師的示范指導來寫好每一個漢字。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 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要做到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導入 新課時,用數學上學的數字來引出本課要學的十個表示數目的漢字,使學生能很快掌握這十個漢字。
二、看圖學童謠。
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說話能力。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指導寫字。
寫好“一”字是本節課的難點,為此,應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掌握運筆的方法。在學生描紅和寫字時,教師巡回指導,進行個別輔導。
四、鞏固練習。
識字是本課的重點,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有趣味性的練習,如“采蘑菇”、看圖填空等,鞏固生字。
識字(一)只是一個教學的載體,怎樣來讓學生通過載體的學習來引發學習的愿望呢?在課外延伸活動中可設計這樣的作業 :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課的生字;讀讀背背帶有數字的兒歌,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識字和閱讀的愿望與積極性。
教學內容 | 課 題 | 一去二三里 | |||||
班 級 | 一年級(二)班 | 執 教 | 杜三娟 | ||||
課 型 | 新 授 | 課 時 | 第 1 課時 | ||||
難 點 | |||||||
教法選擇 | |||||||
設計意圖 | 教師活動 | ||||||
拼音學完了,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在拼音朋友的幫助下,到識字王國中去認識更多的漢字朋友了! 2、 數字娃娃想介紹他的新朋友和我們認識。出示:六 八 七 九三 五 二 四 十 一 3、 誰能準確地叫出它們的名字? 1、同桌之間相互認讀卡片。 2、想一想:生活中哪見過這些詞? 4、結合具體實例,引導學生理解“里”。 1、 借助拼音大聲讀課文。 2、 用圓圈圈出這十二個生字 3、 指名讀課文。 4、 范讀、領讀、齊讀。 5、 小山村的景色多美呀!誰來當圖中的小朋友,告訴大家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歡圖中什么景物? 2、 引導學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橫中線、豎中線、小格。 1、 背田字格的兒歌。 2、 指導書寫“一”。 這節課認識了那些生字朋友?你學會了什么? 1、游戲:采蘑菇。 1、 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 2、 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課的生字? |
《一去二三里》教材簡析及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