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說課(通用2篇)
一去二三里說課 篇1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識字(一)第一課。本課是一首古代童謠,這首古詩將從一到十表示數目的10個漢字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美麗、恬靜的山村風景畫。這首小詩描繪景物錯落有致,10個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自然和諧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兒童學習這首古詩不僅可以激發其熱愛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發識字的興趣。
識字、寫字、誦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識字教學的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學會12個生字,會寫生字“一”,認識筆畫“一”。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觀察圖畫,圖文結合,初步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意境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應力求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置身于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通過自讀、范讀、同伴互讀來讀準字音,理解詞義,讀好詩句。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田字格,學寫漢字。為此在寫字前應讓學生認識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初步掌握運筆方法,并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動手嘗試以及教師的示范指導來寫好每一個漢字。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新課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要做到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導入新課時,用數學上學的數字來引出本課要學的十個表示數目的漢字,使學生能很快掌握這十個漢字。
二、看圖學童謠。
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說話能力。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來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指導寫字。
寫好“一”字是本節課的難點,為此,應在學生觀察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示范講解,用最直觀的手段向學生展示寫字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領悟寫字的要點,掌握運筆的方法。在學生描紅和寫字時,教師巡回指導,進行個別輔導。
四、識字(一)只是一個教學的載體,怎樣來讓學生通過載體的學習來引發學習的愿望呢?在課外延伸活動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課的生字,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識字和閱讀的愿望與積極性。
一去二三里說課 篇2
在閱讀中感悟--------《一去二三里》說課
(沙坨子中心校 李樹才)
一、悟透教材 把握重點 明確目標
《一去二三里》是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中第一篇講讀課文,是宋代理學家邵雍的一首兒童詩。這首詩文質兼美,情景交融,意蘊清遠,雋永流暢。全詩僅有四句,寥寥幾筆,卻把充滿詩情畫意、景色宜人的鄉村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詩中通過對遠處被薄煙籠罩下的村落、等待路人的亭臺,近處灼灼應人的枝枝花朵等景物的描繪,贊美了寧靜、清遠、恬淡、秀美的田園風光,展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短短的四句小詩在寫法上更絕妙之處是把一到十十個數字嵌入詩中,讀起來朗朗上口、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這篇課文是學完漢語拼音后的第一篇帶注音的講讀課文,該冊書的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更是小學階段的接觸閱讀的第一篇,此文安排在這,可謂匠心獨運,理由有二:其一、剛剛學完漢語拼音,復習鞏固漢語拼音是首要任務,這可謂承前;其二、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目標第一學段就閱讀方面的第一條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篇淺顯、的兒童詩,短小,容易熟讀成誦有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因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在學就會)在學習班中容易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為后續閱讀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這可謂啟后。可以說這是一篇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培養閱讀能力較好的課例。
這篇課文我打算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會認生字,讀熟課文,感悟課文,指導書寫、認識8個基本筆畫、加強記憶、培養寫字習慣放在第二課時。
為此,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課程標準對該學段的具體要求,再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把本篇課文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確定如下:
認知目標
1、正確認讀12個生字。
2、借助拼音朗讀課文。
3、背誦課文
語感培養目標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進而體會詩的韻律美
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體會詩歌的優美意境,激發熱愛自然美的情感,這也是本單元的文化主題。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識字、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語感都是課標對該學段的具體要求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為認讀12個生字,指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因為小學生特別是剛上學的小學生他的形象思維占優勢,所以我把想象畫面,體會意境美。確定為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事先錄制的平泉電視臺《請您欣賞》欄目的音樂磁帶及錄音機,一幅掛圖,生字卡片,去掉拼音的課文掛圖
二、精選教法 暗含學法 突出主體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也是為落實教學目標而采取的必要手段。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融進角色,體會文章的優美意境是我追求的教學境界。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尚未形成這一實際,在本課識字教學上我努力體現在情境中識字,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通過與生字交朋友打招呼、開火車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鞏固漢語拼音與識字有機的結合;在感悟課文時,我重點指導朗讀,著力烘托渲染氣氛,在情境創設上下功夫,通過配樂品讀、閉眼欣賞、看畫想詩、以詩作畫等方法激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以期收到課堂實而活、活而有序的效果
三、巧設程序 分清輕重
這節課教學過程大體分為五個步驟,①是揭示課題,激情步入詩境。②初讀課文,認讀生字,感知詩文。③細讀課文,加強指導,體會詩意。④賞讀課文,升華詩情。⑤課外延伸,拓展閱讀。
、新課程強調“讓語文被詩意朗照”,沒有詩意的語文教學是蒼白的、枯燥的。語文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果不在詩意的情境中進行,就成了機械操作;語文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果不在富有詩意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就是赤裸裸的灌輸。學生、文本、課堂、教師這本身就是一首詩,所以在課一開始,我就努力營造渲染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后繼學習的情境,從一開始我訓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思維。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閉上眼眼,認真傾聽,用心去感受,我一邊播放輕音樂,用富于詩意的語言去勾畫富于詩意的鄉村風光。相信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頭腦中一定會出現一幅青山懷抱,綠樹掩映,輕煙薄霧籠罩下的村莊和雄峙于山顛下的亭臺,再加上朵朵山花點綴的美麗畫面,這樣在無聲處融入真情,在有形處激活思維。此時,學生們也就迫不及待地要與文本對話,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個環節。
二、這個環節,我首先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帶者拼音試著讀課文,并用鉛筆標出生字、畫出6個整體認讀音節,重點反復讀生字,通過開火車形式認讀生字組詞;再通過自由讀文的過程,抽生讀課文;去掉拼音讀問,這樣在反復讀文的過程,一方面使學生認識了生字,復習鞏固了漢語拼音,讀通了課文,另一方面為后面體會詩的意境美奠定基礎。至此,認知目標中前2個得到落實。
三細讀課文,突出朗讀指導,升華詩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詩的難點。
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又是表達形象的,低年級學生思維從形象到抽象過度時情景與思維容易脫節,而一年級兒童詩的教學要彰顯其語言美,音樂美,繪畫美,不求逐字逐句地說文解詞,只要體會詩的意境,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即可,所以我在此環節重點下好3盤棋,即:
一讀明詩意,巧在一個導字上,追問;讀完詩你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詩中先后寫了那些景物,用自己話試著說說詩中所描繪的畫面,。以上問題通過讀想議予解決
再讀看景物,突出一個美字,因為這首兒童詩描繪的是田園春光和農民盛景,詩句自然流暢,意境清遠,所以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說出那些景物的同時,師相機說明煙村、家、亭臺、花這些景物的關系,那就是峙于山巔之上的亭臺為煙霧繚繞下寧靜淡雅的山村添幾分盛景,增幾分莊重,而坐落在山坳中的小山村在爛漫山花的映襯下,又增幾分春色,進而通過加強朗讀指導讓學生體會,在輕重緩急的語速、抑揚頓挫的語調以及富于感染力的表情中,把學生帶入1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畫中,染貨通過聽詩想象畫面、看畫面想詩、配樂閉眼欣賞等方式,使學生確實體會到詩的優美意境,到此時放手讓學生充分讀,讀出詩情,讀出詩意,讀出韻味,當然看到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搖頭晃腦的時候,說明學生已經進入角色,緊接著問學生美不美美好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你此時的感受吧,可以美美的讀、可以加上動作表演讀、還可以把你的感受說給同桌聽,更可以用畫筆把你心中的美景畫下來,在富有個性化的閱讀和學生的二度創作中一方面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主體精神得到彰顯,創新精神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氣憤烘托渲染中、在情境創設中、在朗讀感悟中,教學重點突出了、教學難點突破了。
四、熟讀成誦
由于學生已經體會詩意,并且讀得相當熟再加之本詩短小,幾乎是由有順序的數字串聯而成,所以對于背誦已經水到渠成。這樣,第三個認知目標也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