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實錄和反思
一、案例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我多想去看看》。
這是一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二、案例描述:
板書課文題目,齊讀。
師:看看課文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去看什么?
生:“我”是誰呀?
生:“我”想到哪里去看看?
生:為什么“我”很想去看看?
師:(隨機板書:看什么?誰?到哪里去?為什么多想去?)孩子們真會動腦提問,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他在我們學完課文后的收獲也是最大的。以后,我們每個人都要會對自己提問題,都應該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師:示范讀文,生標出幾句話。
師生一起訂正出3句話后,學生指讀文,做到咬文準確,句子讀通順。同桌同學一起讀文,注意同桌有錯音糾正后再一起繼續往后讀。
各自自由地、語速稍快地讀文,讀完后思考:我知道了什么?
四人小組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
全班匯報:
生:我讀懂了“我”是寫這篇課文的作者。
師:我們可以劃去哪個問題了?
生:我讀懂了我到北京去要走很遠很遠的路。
師: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媽媽告訴我,沿著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遙遠的北京城……
師:“遙遠”什么意思?你能讀出遙遠來嗎?
抽生,引導讀好。全班齊讀。
師: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
師: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
師:說說我們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吧。
生:升旗儀式時,很整齊,因為我們每個同學都要穿校服。
生:我們都不準說話,要抬頭挺胸站好。
生:手還要貼褲縫。
生:眼睛要看著國旗慢慢升起。
生:還要一起唱校歌。
生:還要嚴肅認真。
師:是呀,我們學校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夠壯觀的了,但和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相比,還不夠壯觀,想去看看嗎?
cai展示: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的錄像。
師:孩子們一起來讀出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的壯觀吧。
生捧書齊讀第二句話,師引導把“非常壯觀”讀重些。
師:可以劃去哪些問題了?
生回答隨機劃去“看什么?到哪里去?為什么多想去。”
師:這么壯觀的升旗儀式你們想親自去看看嗎?書中的“我”也想去看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誰愿意把他的愿望給我們讀讀?
抽生讀第3句。
師:聽了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多想去看看”說了兩遍。
師:你們看這兩個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生都搖頭。
生:不一樣,第二句說明我還想去一點。
師:第二句重復后,把我很想去看看的愿望更強烈了,所以不一樣。
生帶體會讀第3句,師指導朗讀,強調“多想”讀重些。
師指課題,問:誰能把你們的愿望讀出來?
指名讀,齊讀。
師:孩子們,捧起書,帶著我的理解和感受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
三、案例反思:
1、注重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激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要從小培養。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提問,目的是為了打開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敢于挑戰的激情和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消除疑問,為了留給學生發現的空間,在發現中體驗,在體驗中去感悟,體現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