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教學反思
四、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聯系生活運用詞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這是新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提出的階段目標。
《小伙伴》這一課中,“糟糕”這個詞語是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讀了帶有“糟糕”的這句話后,我奇怪地問道:“究竟發生什么事了,讓維加大喊‘糟糕’,你能用這個句式來說說嗎?”(出示:這可真糟糕啊!)孩子們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各抒己見:“瑪莎把背包丟了,她得餓肚子了,這可真糟糕啊!”“離回到家還有好長的時間,瑪莎的肚子要餓好久哪,這可真糟糕啊!”“瑪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媽媽批評了,這可真糟糕啊!”學生在補白說話中明白了“糟糕”這個詞語的意思。我順水推舟,又隨即問道:“那在你們的身上發生過糟糕的事情嗎?”孩子們紛紛聯系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的說:“我去上學,可是忘了帶書包,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我忘了把開水帶到學校里來了,今天上完體育課沒水喝,這可真糟糕啊!”有的說:“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這可真糟糕啊!”……聽到學生準確而生動的表述,我就勢引導“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再來讀讀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都皺著小眉頭,把句子讀得抑揚頓挫。“糟糕”詞語的教學到此,從課堂呈現出來的效果看,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運用“糟糕”說一句話,而且還體會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五、遺憾之處
這堂課從開始的教學設計到最后的研討課結束,都讓我收益非淺:它讓我更加潛心地研究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讓我有機會得到更多老師和專家的指點和幫助;讓我有機會理論聯系實際,使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得以完善。然而,課堂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堂課也存在許許多多不盡人意之處,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1、這堂課的識字教學雖然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但是沒有做到很好的引導學生識記字形,導致學生對生字的字形印象模糊。
2、在這堂課的朗讀教學中,老師的評價較多,學生的評價較少。如何指導學生評價,并且讓學生的評價評到點上,起到和老師評價同等的作用?這是我今后要思考和摸索的問題。
3、這堂課的寫字指導和學生的課堂書寫都在匆忙之中完成。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加大課堂書寫的比重,不讓它留于一種形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在課堂中學好字,寫好字。
《小伙伴》教學反思之四
今天是我關注孩子如何“讀通”教材的第三天。由于一天教學一篇新課,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小伙伴》一課。
昨天,教學《兩只小獅子》時,我先就“你在課前是如何讀通課文”這個問題組織孩子進行交流。由于周一上課時,孩子們已形成了共識,對于在預習階段尚不能讀準的個別字音可在字的下面做個記號,“帶”到班上進行交流。一檢查書本,發現有不少孩子的書上尚有做記號的標志。于是,在接觸文本之前,我鼓勵孩子提出尚讀得不準確的生字,并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給予解決。這過程中,經常會隨機請助人的同學談談自己是如何讀準這些字音的,將識記的最佳方法與同伴分享。可能是孩子在預習時不太用心,當我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通讀全文后,再指名分段接讀教材時,發現有一部分孩子還是無法較為流暢地讀通全文。對此,我有點不解。后來一想,問題可能就出在預習要求上。預習時,允許孩子不必讀通全文,可將尚讀得不太準確的字帶進課堂,接受同伴的互助,老師的指導,或許這就使孩子產生了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