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雨點兒》教學設計9
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應當是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它是調動、激發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核心,而故事形式又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后兩個設計之所以引人入勝與“雨點情境故事”的創設密不可分。如課前導入部分,我隨機與幾位頭貼雨點圖的同學談話:“這位大雨點,能把你的名字告訴云彩姐姐嗎?這位小雨點兒,你呢?……”,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雨的世界里,接下去的字詞復習都以雨點為基調:“瞧,不僅我們喜歡和雨點兒做朋友,生字寶寶也喜歡和雨點兒在一起。這里有7個雨點兒,叫叫他們的名字(復習字詞)。瞧,雨點們忙著為花兒、草兒澆水去了。” 小花、小草可有意見了:7個雨點兒哪兒夠呀!他們期盼著有更多的雨點兒降臨到他們身上。別急!雷公公知道花草們的心思催雨點兒趕快出來。(課件)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小花、小草可高興了。誰來讀讀這句話。教師范讀,大家比比誰讀出的雨點兒多。來,大家伸出小手來做做雨點飄落的動作。……花草樹木離不開雨點,雨點兒也因此忙碌了許多,聽雨點兒又在和新朋友對話了。”指名讀、齊讀小詩《滴答》,“看你們把文章讀得那么美,字又寫得那么漂亮,雨點兒要送禮物為你們了。聽歌曲《小雨沙沙》大家哼著,拍著手。雨點兒馬上要和大家分手了,他叫我轉告別忘了把雨點帶回家,給家里的花花草草澆澆水。”以雨的稱呼進入,以帶雨點回家結尾,在不經意間把“雨點兒”變為我們的親密伙伴,它會說話,有愛心,充滿靈性。從表面看,這些情境的創設似乎是外加的,跟課文毫無關聯,實際上,它源于課文,跟課文緊密相連并高于課文。讓學生進入虛擬的情境,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有滋有味地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
2、科學合理的“預設生成觀”是活力充滿課堂的關鍵
所謂“預設”,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經驗,以各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它是教師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對教材的深入的解讀和對學生的準確的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所做的預設,是課堂教學的主線。而“生成”則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要有精彩的生成,首先要有精心的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很多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生成資源看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勁,其實又何嘗不是潛新鉆研的結果。
設計一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問題就存在于我對學生朗讀水準缺乏應有的估計(多種預設),所以在學生沒能達到遠離際定目標時,顯得束手無策。設計三正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把學生可能產生的朗讀情況分為兩類,設計了備用方案。“大部分學生一字一頓地讀,沒有體現出大雨點的好奇與小雨點的高興,怎么辦?一部分學生朗讀較為到位,另一部分缺少點“火候”,怎么辦?”有了對教學過程復雜性的認識并為此準備了多種備用方案,確實能對課堂上的“節外生枝”給予恰當干預。但要使生成精彩起來,又不能拘泥于預設。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