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精選3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1
之二
佚名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2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課件設計: PP四張抒情音樂一段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1、齊背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
2、揭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牌詞題
二、布置初讀。
1、自由誦讀:字字正確、句句通順。
2、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檢查。
1、(出示課件1)指名讀,正音;齊讀。
2、質疑,引導解疑。
四、小組學習。
1、用心讀,邊讀邊想畫面。
2、小組內互說,有感情地朗讀。
五、大組交流。
1、自由說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①引詞句。②說畫面。③作補充。④練誦讀。
2、范讀。學生閉眼想象完整畫面。
3、(出示課件2)說完整畫面。
①小組內互說。②獨立說或合作說完整畫面。
4、配樂誦讀。
①指名誦讀。②簡評。③齊誦,可變換方式。④練背。
六、補充積累。
1、(出示課件3、4)補充辛棄疾詞《南鄉子》《破陣子》,師生齊誦。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 情
鄉村夏夜 舒適喜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案 篇3
特級教師王崧舟先生說,古詩詞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由于古詩詞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而小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詞)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詩詞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詞教學僅僅滿足于詩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于詩詞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不僅于此,古詩詞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難有突破。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清新爽朗的風格,讓讀者不僅直視到一幅鮮活逼真的田原風光,而且會自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美妙感受。對于這樣意美情濃的詩詞怎么教?我以為讀字當頭,讀讀議議,議議讀讀。一方面要通過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那些獨特的歷史時空;另一方面要通過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形,讀出神。
[設計理念]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閱讀既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有效的對話過程,又是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對于這樣意境幽美的詞,要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實踐中,加深對詞的理解與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設計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1、閱讀積累:《如夢令》(李清照),《清平樂 村居》(辛棄疾)等。(可在課前完成)
2、以讀入手,通讀文本
(1)揭題: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新詞,一起來讀讀看。(課件或小黑板出示)
(2)知背景:這首詞是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相信大家對辛棄疾并不陌生,誰來說說你對詞人都有哪些了解?(附小資料,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詞就是詞人閑居江西上饒時所作。)
(3)自由讀,要求讀正確。(生讀)
(4)指名學生讀。(2至3人)
正音:見(讀xian)
(5)男女生比賽讀
(6)展示讀,讀通順。(誰愿意讀,就站起來向同學們展示展示)
[設計意圖:“書不讀熟不開講”,對于古詩詞教學尤其如此。在教學伊始,力求通過閱讀積累喚醒孩子們心中的古詩詞積淀,讓他們在閱讀賞析《如夢令》、《清平樂村居》這些美好的情境中陶醉,并以此引發學生學習新的古詩詞的內在激情。當學生面對文本,不急于理解與分析,而是仍以讀入手,通過對文本的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展示讀等形式,從而真正意義上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構一種無聲的對話,并真正做到讀正確,讀通順。]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1、過渡,引入第二教學環節(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你能讀懂它嗎?)
2、自由分組,討論交流。(請同學們自由分組,討論討論你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組內交流,做好筆錄。
4、全班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
相機出示下列語句。(或者課件或者小黑板)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師引導: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鵲兒在動,從枝上飛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鵲兒沒有霜滿天的哀傷,它難道能關閉著歌嚨?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覺得那是細語呢喃;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師引導: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松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出來,流淌出來。“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師引導: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師引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飄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腳下的步伐,這也許是大雨來臨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著尋找一個避雨地場所呢?可是這野嶺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來臨時的避雨的港灣?他的心里是否著急了呢?嘿,走運了溪橋,路兒忽然一轉,還是那家茅店,還是那座社廟,竟都還在,竟于心焦之時出現在作者的眼前,他內心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
5、教師小結,范讀。(是啊,多美的黃沙嶺,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與詩人一樣走在這條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設計意圖:讀懂詞,不僅僅要讓學生通過讀、交流、討論與作者建構對話的空間,而且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感受、體驗黃沙嶺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詞人的心境,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啟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讀懂詞的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新方式。]
三、讀透————與時空對話
1、提出要求:讀透。(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配樂讀。(感受感受詞人夜行黃沙道中的場景)
3、聽讀。(請閉上眼睛,和著音樂,一起與詩人辛棄疾走進這美妙的夜色,聽一聽,你能從中聽到什么?)
4、學生交流。(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師引導。(略)
6、展示。(可以是誦,可以是寫,也可以是演)
師:詞中盡管寫的是我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從這里卻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喚起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盡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你能把詞人這種喜悅與愛表現出來嗎?
[設計意圖:讀透是古詩詞學習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領我們去領略古詩詞中所展現的無限風光,又可以使我們徜徉在這種濃濃的古詩詞氛圍中與時空對話。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歷史,走進詩詞人,走進他們的心靈。換句話說,詩詞讀透了,也就等同于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