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精選13篇)
七步詩 篇1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3.了解《七步詩》的由來,能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教具學具 錄音機、課文錄音磁帶、生字卡片、媒體
教學過程 一、 成語引入
1出示:才高八斗,指名讀,齊讀
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極有才華,你們知道嗎,這個才高八斗的人最初指的就是曹植。
2簡介曹植和《七步詩》的由來
曹植是三國魏杰出的詩人,是曹操第三個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他有個哥哥叫曹丕,兩人是親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華,曹操很疼愛他,一度想廢曹丕的嫉恨。曹丕當上魏國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爭奪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宮,要他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做不出來就把他處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在七步之內就作了一首詩,當場念了出來。因為這首詩要求在七步之內做成,所以叫《七步詩》。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3學習生字:詩
齊讀課題
二、 古詩誦讀
1、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大家要仔細看圖,認真聽錄音。
2、 學習:煮
聽錄音,想象你明白了什么?
學習“四點底”
豆萁:豆的莖桿
釜:相當于現代的鍋
先自己說說,再同桌交流
三、 指導朗讀古詩
1、 下面我們要學會讀這首古詩,在讀古詩時我們還要認識今天另外要學習的三個生字。
2、 師范讀,生跟讀
四、 自由練習讀
1、 自由練讀
2、 小組交流讀
3、 指名讀,思考:曹丕是被哪句話打動了而最終沒有殺曹植呢?
據說當時曹丕聽了以后羞愧萬分,無地自容,只能收回成命。這《七步詩》成了救命詩。齊讀
4、 全班交流讀
5、 看圖背誦古詩
6、 比賽背誦古詩
五、 復習鞏固認讀生字
1、 抽讀生字
2、 交流記字的方法。
3、 讀詞:古詩、讀篇、煮飯、黃豆、豆莢、何必、為何、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是一個成語,它出自《七步詩》,比喻兄弟間的自相殘殺。
六、 課外延伸
讀了《七步詩》,我們不禁為曹植的才華所折服,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吧這首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也可以搜集更多他的詩讀一讀,背一背,然后吟誦給大家聽。
教學效果的反饋 教學伊始,我先介紹了曹植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激發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也為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作了鋪墊。低年級學古詩主要以讀和背為主,借助有目的性的聽和看,訓練學生養成集中注意觀察,認真聽記的好習慣。
七步詩 篇2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3.了解《七步詩》的由來,能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詩、煮、豆、何”,認識部首“四點底”。
2.字字過目地朗讀古詩,能背誦古詩。
教具學具
錄音機、課文錄音磁帶、生字卡片、媒體
教學過程
一、成語引入
1、出示:才高八斗,指名讀,齊讀
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極有才華,你們知道嗎,這個才高八斗的人最初指的就是曹植。
2、簡介曹植和《七步詩》的由來
曹植是三國魏杰出的詩人,是曹操第三個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他有個哥哥叫曹丕,兩人是親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華,曹操很疼愛他,一度想廢曹丕的'嫉恨。曹丕當上魏國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爭奪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宮,要他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做不出來就把他處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在七步之內就作了一首詩,當場念了出來。因為這首詩要求在七步之內做成,所以叫《七步詩》。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二、古詩誦讀
1、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大家要仔細看圖,認真聽錄音。
2、學習:煮
聽錄音,想象你明白了什么?
學習“四點底”
豆萁:豆的莖桿
釜:相當于現代的鍋
先自己說說,再同桌交流
三、指導朗讀古詩
1、下面我們要學會讀這首古詩,在讀古詩時我們還要認識今天另外要學習的三個生字。
2、師范讀,生跟讀
四、自由練習讀
1、自由練讀
2、小組交流讀
3、指名讀,思考:曹丕是被哪句話打動了而最終沒有殺曹植呢?
4、全班交流讀
5、看圖背誦古詩
6、比賽背誦古詩
五、復習鞏固認讀生字
1、抽讀生字
2、交流記字的方法。
3、讀詞:古詩、讀篇、煮飯、黃豆、豆莢、何必、為何、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是一個成語,它出自《七步詩》,比喻兄弟間的自相殘殺。
六、課外延伸
讀了《七步詩》,我們不禁為曹植的才華所折服,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吧這首詩的由來講給家人聽,也可以搜集更多他的詩讀一讀,背一背,然后吟誦給大家聽。
七步詩 篇3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古詩背誦》中的《七步詩》。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大家一一說明。
一、說教材。
《七步詩》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古詩詞背誦中的一篇課文。本詩是三國時期魏國才子曹植所作。這首詩巧妙的運用了比興的修辭方法,表達了詩人曹植對手足相殘的悲憤。“古詩詞背誦”這節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而本課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詩文,感受自己民族的文化,開闊視野,培養情趣,體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意韻并由此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二、說學情
雖然學習古詩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已經不再是難點了,課前學生也有了充分預習。但是通過課前調查得知,對于我們熟悉的經典《三國演義》,大部分學生卻并不熟悉,因而對于這首詩的深層理解,大部分學生都有問題。學習古詩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已經熟記于心,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把握寫作背景,在理解作者內在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最終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三點:
1、熟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本詩寫作背景,走進作者內心世界,嘗試與古人“對話”;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七步詩》是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內容,它位于這本教材的144頁,是屬于“古詩詞背誦”的內容,這個內容一般老師都會讓學生讀熟和背誦,不會作過多的講解。因而我沒有將生字、詞和詩句意思作為重點來教學,因而我將教學重難點分別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和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五、說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古詩的特點,本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為:
1.設境想象法: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并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2.重點字詞剖析法: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3.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讀,在誦讀中積極感悟。
六、說教學流程
(一)成語導入,引入課題
首先利用成語“才高八斗”引出后人對曹植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充滿好奇,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然后多媒體出示曹植的簡單介紹和寫作背景,彌補了學生缺乏歷史背景知識的不足,滿足了學生一部分好奇心,進而激發其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最后共同回顧以往學習詩歌的方法,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過程與方法,以“學習詩歌的方法”為主線,使課堂脈絡分明,學生思路也更加清晰。
(二)熟讀古詩。
首先請大家根據課前預習和注釋,自由朗讀古詩;然后課件范讀、指名讀,要求根據課件讀出節奏感;最后全班齊讀。使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讀通詩句。
(三)理解詩意。
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然后請最快得出結論的兩個小組匯報,最后教師幫助總結。這些都是為了下一個環節引導體會情感,深入領會詩的.意境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提供一個合理的邏輯依據。
(四)體會情感。
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
1、“豆在釜中泣”的“泣”是什么意思?
2、詩中指的是誰在哭泣?
3、“豆”為什么要哭泣呢?
4、豆子哭泣僅僅是因為被煎熬嗎?
5、豆子真的會哭泣嗎?詩中的“豆”和萁分別指誰?
6、你認為這種哭泣是一種什么樣的哭泣?通過教師和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回答,進而得出曹植傷心的根本原因是“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使學生初步理解曹植面對兄弟殘害的悲憤和無奈。
(五)有感情地朗讀
這一環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多媒體展現曹植作詩的情景,配樂朗誦,開火車讀,全班齊讀。借助直觀手段,來彌補學生生活的缺陷,進一步體會感情,激發學生朗誦的興趣。有了以直觀情景為支撐的形象,有了打動人心的音樂做陪襯,情動于心,情由心生,學生也就比較容易引發真切的情感,而當情感與體會融為一體時,詩的感情和意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拓展延伸
1、講故事《皖南事變》
2、小結。列舉生活中“同室操戈”的示例;
3、升華朗讀。
4、引導學生回答兄弟手足之間應該怎樣相處。
5、高唱《相親相愛一家人》結束。引導學生體會兄弟、親人、同學、同胞要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并由此延伸開去,在歌聲中使學生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七)作業布置:背誦全詩。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重點,采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學生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七步詩 篇4
設計理念:
以高學年段目標為依據,確定教學內容;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準,生成教學;以情感朗讀為手段,突破教學難點,以課程性質為重點,從讀學用。
教學目標:
1、學習《七步詩》,了解這首詩的創作經過。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運用古詩。
3、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曹植和《七步詩》的資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詞語煮豆燃萁。注意最后一個字讀萁,跟老師讀兩遍。
1、知道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這個詞語出自一首詩,這首詩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板書“七步詩”。
2、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三國時期魏國的曹植
二、初讀正音通句
1、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師巡回指導)
2、初讀檢查。
(1)認讀生字:羹 漉 菽 釜
指名、正音,齊讀。
(2)識記生字(指名講述識記方法)。
讀順古詩(指名讀,齊讀)。
4、讀出節奏(教師范讀、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評價)
三、再讀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自學反饋。
(1)出示圖片理解“萁”和”豆“的關系。教師板書 同根生
(2)說說對詩句的理解(指名說,帶著理解再讀)。
(3)在詩中豆指的是誰?萁指的是誰?
3、學習寫作背景
教師串講這首詩背后的故事。
四、三讀感悟詩情
1、大家再來讀這首詩,你又讀懂了什么?讀出了怎樣的`曹植?
預設1:
生:我感覺曹植的心里特別悲傷
師:說說你的理由
師: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評價:讀的真好,老師仿佛看見曹植的眼睛里溢滿了傷心的淚水。再找1-2學生讀。
預設2:
生:我讀出了曹植心里的無奈。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請你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評價:好樣的,老師好像聽到曹植那一聲聲無奈的嘆息。
預設3:
生:我讀出了曹植心里充滿怒火。
師:你是怎么理解的?
師:請你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評價:真不錯,老師好像感受到曹植內心的團團怒火在蔓延、在燃燒。再找1-2學生讀
2、從哪個字讀出這種感受的?(教師板書 煎)
(出示煎 圖片)釜下是熊熊燃燒的烈火,釜中是備受煎熬的豆子。曹植在殺機重重的大殿上就像豆子在釜中一樣被摧殘被逼迫,此時他的心里仿佛在想哥哥啊哥哥,你怎么能如此的逼迫我呢?他非常地著悲傷、憤怒、無奈,可以說是“交織在一起”啊,帶著這種感受大家一起讀。
3、在體會這首詩的時候,細心的孩子還會有發現?
預設1:我發現最后一句后面是個“?”。
指名讀、說體會。
評價:理解文章不僅要抓住重點的字,有時候一個標點也能反映出詩人的情感!教師板書:?
預設2
如果你是曹植,此時你會質問哥哥些什么?
生1:
師評價:多少心痛就在這一聲聲質問聲中。
生2:
師評價:多少憤怒就在這一聲聲質問聲中。
生3:
師評價:多少無奈就在這一聲聲質問聲中。
4、觀看視頻,感受曹植。----齊讀。
五、四讀誦讀運用
1、總結: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憑借過人的才華在短短的7步之內作出這首傳誦千古的七步詩,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評價他才高八斗,但是這位才高八斗的詩人41歲就郁郁而終,讓人非常的惋惜。但是這首七步詩已經成為千百年來勸戒人們不要自相殘殺的警示名言了,對那些為爭奪財產而大打出手的兄弟我們可以說:——下面讓我們試著背一背這首詩,比一比看誰記得快。
指名背,小組背,齊背。
2、總結學法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這首七步詩,回顧一下我們學習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方法:
1、正音通句 2、理解詩意 3、感悟詩情 4、誦讀運用。(教師板書)
六、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對比閱讀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體會另一種的兄弟情誼和它的表達方法。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七步詩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了解《七步詩》詩的創作經過。體會詩人所表達出的痛苦、無奈、悲憤等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經常看電視嗎?都看什么電視節目?《百家講壇》看嗎?這是一個好欄目,堅持看一定有收獲!《三國演義》是《百家講壇》的熱門話題,有位教授曾用一個字評《三國演義》,說《三國演義》是一個“智”字;《水滸傳》是一個“義”字;《紅樓夢》是一個“情”;《西游記》是一個“恒”。咱們今天要學習一篇古詩,誰知道這首古詩與四大名著的哪一部有聯系?(生:《三國演義》)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會一個讓人痛心的故事,而且會從《三國演義》的“智”中看到《三國演義》的“情”。
(板書課題“七步詩”)一起讀課題(生讀)
2、了解故事,初讀古詩
你最初接觸這首詩是什么時候?現在了解關于《七步詩》的什么?(引導學生從作者、故事談,在這過程中,幫學生了解作者曹植與曹丕的“一母同胞”的關系,了解古詩創作的簡單故事,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為了自己的王位,借口殺死自己的弟弟,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曹植即口一首《七步詩》,從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是怎樣的一首詩,能在頃刻間喚醒曹丕心中的兄弟之情、喚醒曹丕心中的良知呢?請一個同學把詩讀一下!(指名讀詩,強調“本自同根生”中的“自”而不是“是”;再讀詩:個別讀、齊讀,以保證“讀準確”的要求。)
3、走進古詩,再讀古詩
從詩的表面來看,古詩寫了什么?(煮豆子、燃豆萁)為什么會讓要殺弟弟的哥哥念起了兄弟之情?豆子、豆萁與曹植、曹丕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作者以豆子自喻,把豆子比作自己,把豆萁比作哥哥,把豆萁對豆子的'煎熬,比作哥哥對弟弟的殘殺)
曹植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七步之內作出了這樣的詩,有人評這首詩“字字有情、字字含情、字字動情”從詩中你體會到怎樣的情?(生:我體會到詩人的痛苦)怎樣的痛苦?(十分,萬分)萬分的痛苦!請你把這種痛苦放在詩中用聲音告訴大家——(一生痛苦地讀詩)
從詩中你還體會到怎樣的情?(生:我體會到詩人的無奈)怎樣的無奈?(萬分、深深的)萬分、深深的無奈!請你把這種無奈放在詩中用聲音告訴大家——(一生無奈地讀詩)
從詩中你還體會到怎樣的情?(生:我體會到詩人的悲憤)怎樣的悲憤?(萬分、深深的)萬分、深深的悲憤!請你把這種悲憤放在詩中讀出來——(一生悲憤地讀詩)
請大家萬分痛苦、無奈、悲憤地把這首詩讀一遍!(生齊讀全詩)
4、抓住字眼,深入讀詩
這首詩“字字有情、字字含情、字字動情”,那么你是從哪兒讀出這種痛苦、無奈、悲憤的?(生默讀課文,在詩中抓字眼——“煮”、“漉”、“燃”、“泣”、“急”等)心里默念這首詩,抓住這幾個字,你想到了怎樣的情景?(翻騰的鍋里煮著一顆顆豆子,鍋下面的豆萁噼啪作響、越燒越旺,鍋里面的豆子越煮越爛,煮掉了豆皮,煮爛了豆子,留下了濃濃的豆汁)豆子的煎熬是如此這般,讓我們再讀一讀古詩,邊讀邊想!(生再次深情地讀詩!)
5、想象情境,在情境中讀詩
豆子的煎熬是這樣的,曹植的煎熬又會如何?曹植是怎樣來到大殿上的?(許褚領了3000虎衛軍,從臨淄抓回來的)曹植周圍有什么人?(文武百官、軍將武士)文武百官會向著誰?(魏主曹丕)軍將武士會聽誰的號令?(魏主曹丕)他們會說什么、會做什么?(生想象)再往遠處想——行刑場是什么樣的情景?(士兵已經準備好、行刑手已準備好刀)這些人,所有的人都聽誰的?(魏主曹丕)對,是曹植的哥哥——魏主曹丕,而他的哥哥,他的親哥哥,他要準備干什么?(將曹植置之死地!)要將曹植置之死地是誰?(他的親哥哥,魏主曹丕)他的親哥哥卻要他的項上人頭!此時此地,曹植在干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生想象)
往事歷歷在目,過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現,對面坐著的哥哥熟悉而陌生,曾經為他打抱不平的哥哥、曾經讓他崇拜的哥哥、情同手足的,血脈相通的,骨肉相連的哥哥……也是這位哥哥,今天此時此地,卻要他死的哥哥,今天此時此地卻要他的腦袋,以保自己王位的哥哥,他怎么能不陌生?怎么能不心痛?門外的士兵已經準備一擁而入,行刑場的士兵早已準備妥當,他的性命只在這一瞬間,眼前的哥哥模糊了,他再也看不清他的哥哥,他曾經最愛的哥哥,他現在最陌生的哥哥!他一邊流淚一邊吟詩——(一生深情地吟詩、全班深情地吟詩)
就在曹植吟詩時,他的母親,同樣也是曹丕的母親——卞氏就躲在暗處,當她聽到她的大兒子這樣煎熬小兒子時,她會如何?(生談)是呀,她怎么能看著自己的一個兒子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殺死?誰能理解她的痛?誰能理解一個母親的痛?一起把古詩朗讀一遍,把他們母親的痛讀出來!(生讀!)
聽了這首詩,曹丕也潸然淚下,他在想什么?(悔、痛)帶著這種感情再把詩誦一遍!(生讀!)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成灰,豆成汁兩個豆痛苦,一個兄、一個弟,骨肉相連、血脈相通,是什么讓他們這樣?(生談)
王位與親情的對峙演繹了這樣的故事,千年的王位爭奪有幾何?你又知幾何?詩就要學完了,大家表現非常好,相信大家對古詩的理解一定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么你能否站在賞析者的角度上評一評這首詩?(生評)千年以后,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根據《七步詩》又作了一首詩——《反七步詩》“反七步詩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 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 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 緣何甘自毀?”大家比較地讀一讀!
七步詩 篇6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認讀本課4個生字。
2、了解《七步詩》的由來,能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3、進入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并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有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體會詩人的感情,教育學生要相互關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曹植像(課件出示)
師問:同學們,這個人你們認識嗎?(學生回答)
2、對,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七步詩》作者:曹植,有誰知道《七步詩》是怎么寫出來的嗎?出示課題:《七步詩》
3、簡介曹植和《七步詩》的由來。(PPT出示)(2分)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著有《曹子建集》,存詩80余首、賦文40余篇。10余歲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南朝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從后人的稱贊中,可見曹植的才學非同一般,有著極高的文學造詣,也從而有了才高八斗的說法。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他有個哥哥叫曹丕,兩人是親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華,曹操很疼愛他,遭到曹丕的嫉恨。曹丕當上魏國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爭奪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宮,要他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做不出來就把他處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在七步之內就作了一首詩,當場念了出來。因為這首詩要求在七步之內做成,所以叫《七步詩》。(板書)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4、出示:曹丕迫害曹植的視頻。(播放PPT)
5、齊讀課題。回顧學古詩的方法。
同學們,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古詩呢?(熟讀詩句、理解詩意、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二、學生熟讀古詩
1、現在知道怎樣學習古詩了,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把詩句讀通順。(出示)
1)、自由讀古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評議(讀出感情)
4)、再指名讀。再評議(要求讀出節奏)
5)、師范讀。(讀出節奏)(出示)
6)、全班齊讀
2、自主理解詩句意思。
接下來請大家默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認真看看下面的注釋,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可以查查字典,問問同學或老師,然后再想想這首詩大概講了什么?
1)、生自學古詩,弄懂詩句大意。
2)、小組合作,大家把你理解的詩句的意思講給你小組的人聽,他們有什么
建議或給予你什么樣的評價?一會我們以小組的形式匯報,看看哪組同學能獲得這次匯報機會。
3、檢查引入意境,理解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剛才小組同學匯報,我們了解詩的大概意思,下面我要提幾個問題考考
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是否更加透徹,不知大家有沒信心接受老師的考查。
1)、“豆在釜中泣”中泣是什么意思?(哭泣)
2)、文中字面意思是指什么在哭泣?(豆子)
3)、它為什么而哭泣呢?(萁在釜下燃)
4)、僅僅是因為被箭熬嗎?(引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我們生活中煮豆時豆會“泣”嗎?(不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因為萁在釜下燃,或者說因為曹丕和曹植是兄弟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否則就殺了他。)適當點寫作方法:以物喻人
6)、那文中的豆指誰?曹丕又指誰什么呢?他們都是曹操的兒子,是同胞兄弟,卻互相殘害。
7)、詩人作詩時在想什么?心情如何?(比喻兄弟間互相殘害,逼迫而傷心哭泣)
8)、萁在釜下然,你認為這種哭泣是一種什么樣的哭泣?(這僅僅是一種傷心的哭泣嗎?(難受的、痛苦的、絕望的)
9)、同學們,詩人曹植為什么要寫這樣令人難受的、痛苦的、絕望的、悲傷的詩句來呢?
(因為曹丕和曹植是兄弟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否則就殺了他。)
師:是啊,所以詩人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出示)
10)、從這句詩句中,你還讀出了詩人的什么情感?
(對于兄弟之間手足相殘的無奈與哀怨。)
七步詩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七步詩》作者是三國時期的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曾與曹丕競爭太子之位。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王。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因為曹植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而被押進朝廷問罪。曹丕四兄弟的母親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
2、教材地位及作用:《七步詩》是人教版第十二冊中的一首詩。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冊,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詩大意的基本方法。本組教材的安排,是為了提供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學習,不要求詳細講解。重點放在背誦上。
3、教學目標: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古詩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中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借助課件,展開想象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其中的韻律美。
2、引導學生學習課外古詩,進行相關類別古詩的整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件和圖畫讀詩,想象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古詩的大概內容,理解一些字的含義,體會詩中的韻律美。
教學難點:通過反復朗讀,借助插圖,想象詩中描繪的場景,感受詩句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詩大意的基本方法。多數同學能夠獨立學習。剩余部分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也能夠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課題
1、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哪些人物、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曹操,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有一段恩怨故事不知道大家清楚不清楚?
2、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曾與曹丕競爭太子之位。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王。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因為曹植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而被押進朝廷問罪。曹丕四兄弟的母親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曹植念了這首七步詩后,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于是便放了曹植。
(設計意圖:講故事引題的教學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體會意境打下基礎)
(二)、初讀古詩,學習字詞
1、在師范讀后,讓生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生自由練讀朗讀后,教師指名讀,指導讀正確,讀流利。
(三)理解詩意,深入朗讀
1、在理解之前,咱們先交流交流,平時,你們都用哪些方法來理解詩的意思呀?學生交流學習方法,共同總結出理解古詩的方法:了解每個詞的意思,然后把詞的意思串成一句話就是這首詩的意思。然后體會詩意。(設計意圖:學生都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走,并幫助學生走好這一步。)
2、總結:什么是借物喻人?你知道那些借物喻人的詩詞?
3、學習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石灰吟》《竹石》。運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學習兩首詩,小組交流后課堂匯報。
四、板書設計:
七步詩
豆——曹植萁——曹丕兄弟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濃縮了的精華,是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的反應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我設計的這個板書是“歸納式”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本詩的中心。)
七步詩 篇8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三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 新課。
二、學生初讀課文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三、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七步詩》和《出塞》,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五、練習背誦
六、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 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案點評: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七步詩 篇9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 新課。
二、學生初讀課文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三、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七步詩》和《出塞》,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五、練習背誦
六、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案點評: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探究活動
【邊塞詩派】
唐朝的詩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適、王之渙、王昌齡等。他們的詩大多描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青海湖。
長云:連綿不斷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屬制的戰服。
破:打破。
終:始終。
還:回家。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孤城:這里指玉門關。
何須: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樂曲。
楊柳:《折楊柳》古代一種歌曲名稱。
度:越過。
請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與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七步詩 篇10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 新課。
二、學生初讀課文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三、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七步詩》和《出塞》,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五、練習背誦
六、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案點評: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探究活動
【邊塞詩派】
唐朝的詩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適、王之渙、王昌齡等。他們的詩大多描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青海湖。
長云:連綿不斷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屬制的戰服。
破:打破。
終:始終。
還:回家。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孤城:這里指玉門關。
何須: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樂曲。
楊柳:《折楊柳》古代一種歌曲名稱。
度:越過。
請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與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七步詩 篇11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之四
佚名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課文并默寫一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感悟祖國燦爛的文化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體會青春易逝,時不再來,要勤奮求學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珍惜美好年華,體味邊塞風光的壯美。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讀每一首詩。
(二)難點
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靈的共鳴。
(三)解決辦法
加強朗讀,以讀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2.教師范讀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持:用來(教師強調,與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樣。)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狀食物。(這是古義,今天不太常用)
漉:過濾。
豉: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為:把……做成。(與今天意義不同)
箕:豆秸
釜:鍋
泣:哭泣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1.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汁”與后面的“泣”、“急”讀起來并不押的,而古詩對韻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教師直接講解: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變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讀入聲,讀音與“泣”、“急”很相近。)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教師范讀。
2.學生練習期讀。
(五)體會寫法
想一想,這首詩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再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六)背誦全詩,體會寫法,內化感情。
(七)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向別人講述這首詩的意思和有關它的故事。
第二課時
(-)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那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葵:一種蔬菜。(教師強調,與今天的意思不一樣。)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陽曬干。
陽春:溫暖的春天。
德澤:恩澤,恩惠。
秋節:秋天。
焜黃:草木枯黃。
華:同“花”(這叫通假字,兩個字的意思在這里是一樣的。)
百川:眾多的河流。
復:再,又。
徒:白白地。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園中綠綠的葵菜葉上,早晨的露珠還在閃光。可是不久就會被太陽曬干的。溫暖的春天廣布恩澤,世間萬物全都熠熠生輝。常常害怕秋天的到來,草木枯黃,花衰葉落。百川都奔涌向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能往西流呢?少壯的時候不知努力,年紀大了只能白白的傷心。)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與《七步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
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二)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附:板書設計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想言志)
七步詩 篇12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通讀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了解《長歌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演示《古詩三首》誦讀動畫,導入 新課。
二、學生初讀課文
1.讀通三首古詩,學會三個生字。
2.對照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標出不懂的地方。
3.小組內簡單交流。
三、學習《長歌行》
1.導入 新課。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哪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2.交流自學結果。
(l)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相機點撥,指導學生解決。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么?這首詩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背誦《長歌行》。
附板書:
長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七步詩》和《出塞》,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出塞》。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背誦《長歌行》。
2.“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3.教師演示誦讀動畫。
二、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三、歸納學生問題,集體討論
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反復朗讀,體會感情
1.錄音范讀。
2.學生練習朗讀。
五、練習背誦
六、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亂不斷發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出塞》。
2.向別人講述《七步詩》的有關故事。
附: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教案點評:
教師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探究活動
【邊塞詩派】
唐朝的詩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適、王之渙、王昌齡等。他們的詩大多描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風格豪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青海湖。
長云:連綿不斷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屬制的戰服。
破:打破。
終:始終。
還:回家。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孤城:這里指玉門關。
何須: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樂曲。
楊柳:《折楊柳》古代一種歌曲名稱。
度:越過。
請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與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七步詩 篇1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葵,衰,煮,羹,煎”,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2、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詞的意思,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祖國燦爛的文化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體會青春易逝,時不再來,要勤奮求學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5、培養學生珍惜美好年華,體味邊塞風光的壯美。
二、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靈的共鳴。
三、教法與學法
談話法,朗讀法。自學討論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背誦《長歌行》。同學們從《長歌行》中不僅領略了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比喻,更使我們受到了有益的啟發,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不時地激勵我們珍惜時間,不斷努力。
今天我們將要賞析的這首詩的創作經過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來歷?(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學習《七步詩》
1、學生談談有關對這首詩的了解
(“三國”以后,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沛國譙縣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當皇帝后,他受排擠、迫害,終生遭受軟禁。)
2.教師范讀課文,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跟隨“學習提示”自學本詩。
(1)讀一讀《七步詩》,想一想這首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并在學習小組間展開交流。
(3)記下不懂的問題,畫在書中,尋求同伴的幫助。實在解決了的,在全班討論交流。
(4)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匯報。
交流自學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
1.你理解了哪些詞句,說出來與大家共享。
持:用來(與今天的意思比較)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狀食物。(古義)
漉:過濾。
豉: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為:把……做成。(與今天意義不同)
箕:豆秸
釜:鍋
泣:哭泣
2.試著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3.你還有那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全詩)學生自由朗讀古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
4、放聲朗讀這首詩。(自讀、互讀。)
(三)、組織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出示多媒體課件——全屏顯示動畫版的課文插圖)出示《七步詩》動畫插圖,教師配樂朗誦,學生看、聽、思考,這首詩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談,教師隨時進行朗讀指導。)
1組:匯報詩句的意思。
拿來豆子煮豆羹,濾掉豆渣成為了豆汁。豆秸鍋下燃得旺,豆子鍋里哭啼:咱們本來是同一個跟上生,你為什么迫害我這么急!
2組:主持開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環節。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
3組:以朗讀作為主要的回報形式。教師提供相應的音樂錄音。
(匯報的形式力求多樣)
(四)、練一練(出示多媒體課件)
(1)先解釋加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七步詩》全詩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長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鍋下燃燒的豆秸,比喻詩人的哥哥魏文帝;鍋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詩人自己。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排擠斗爭的殘酷現實。)
(3).曹植寫這首詩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聯系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帶著這種感情再次朗讀古詩。
(5).自讀自悟
(6)、理解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曹植七步之內成詩,詩中寫到“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我們生活中煮豆時豆會“泣”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比喻兄弟相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兄弟之間手足相殘的無奈與哀怨。)
(五)、拓展創新訓練
1、(學生暢談學習感受,教師小結)這首詩中蘊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為曹氏兄弟為了爭奪王位而不顧及兄弟情誼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們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處境。我們深深同情曹植的無奈,同時被他橫溢的才華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會的帝王之家為了爭奪、捍衛權勢不惜手足相殘的扭曲人性。
2、學生分頭準備,進行匯報表演,考查學生對這首詩思想內涵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么喜歡?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會用自己的話串說詩句意思;注意一些難詞難句的理解。
課后反思:
1、師生準備還是到位,這是上好課的基礎;
2、學生理解教材的程度基本達到目的;
3、學習效果良好,積極性調動及時,興趣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