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園里說課稿(精選3篇)
菜園里說課稿 篇1
《菜園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識字課。《新課程標準》針對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提出: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識字。交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基于這一教學理念。我以教育對象為本,進行了全方位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對于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說,要讓他們一節課內認識14個生字和9個詞語似乎不大可能。單只要把學生置于具體的情境中,便能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堂課上,我無論是從蔬菜實物的準備,還是課件、簡筆畫的設計,都仿佛把學生帶入了一個長滿五顏六色蔬菜的菜園里。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地讀、記生字詞,而且能主動總結識字方法。不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識字的興趣,而且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力。
2、設計活動,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各種識字活動,如:“我當小老師”、“開火車”“找朋友”“我把蔬菜運回家”等游戲,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生活識字,指導實踐
“教學生活化”這是新課程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語文教學更應該溝通課堂內外,利用身邊熟悉的教學資源拓寬學習空間,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生活。
在教學中,我采集了大量的素材,不但讓學生認識課本上九中蔬菜的名稱,而且還有意設計學生身邊熟知的幾種蔬菜,讓學生認讀蔬菜名,并且有意設計“空白”讓學生在課后想辦法寫出蔬菜的名稱。這樣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去主動尋求更多的知識來指導生活,真正達到識用結合。
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我還是一位剛剛成長起來的年青教師。我深深知道在課堂教學上還有許多的不足,敬請批評和指正。
菜園里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今晚我們又相聚在小教天空這片成長的樂園、育人的沃土里。非常感謝州教科所、縣教研室為我們建始實驗小學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時也感謝學校領導的厚愛和同事們的鼓勵與支持,你們把這個交流、學習的機會賜予了我。
現就我們選定的研究主題:讓識字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針對我所執教的《菜園里》一課向各位說課。懇請得到各位專家、老師的批評指正。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說課:
(一)讓生活性與實踐性走進識字教學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要把生活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針對本課內容的選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所以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從生活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把教材與生活有機融合,讓學生有活動的時空,走出課堂,在有趣的實踐中學習。比如:課前利用雙休時間我帶領班級學生去城郊參觀了農民伯伯的菜園,他們親身走進蔬菜地里感受蔬菜的一切,一邊摸摸、聞聞、拍拍蔬菜,一邊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收獲。知道了不同蔬菜的顏色、樣子以及生長特點,了解并收集了有關蔬菜的知識;這就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進了廣闊的生活中,不再局限于書本。特別是學生在菜地里,看見蘿卜時,老師拔起一個大蘿卜問學生:蘿卜的根很大一部分在哪兒?學生回答:它根的很大一部分長在地里,我們看不見。老師順勢引導說出“蘿卜地下捉迷藏”,讓比較抽象的詞語理解融進了實際觀察所得中,學生很直觀形象地感受到“蘿卜地下捉迷藏”。這就為其在課堂實際中理解詞語作好了鋪墊。通過這樣一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走近了蔬菜,認識了蔬菜名,了解了蔬菜的特點。而更多的是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蔬菜的喜愛之情,為課堂學習儲存了一份難得的激情與興趣。
(二)創設情景 激情入課
《課標》指出:低年級孩子的識字教學貴在激發其識字興趣。我在努力做到這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卡通人物“農民張大爺”,他帶著各種蔬菜,為了來看望孩子們而走進了課堂。這一設計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因為張大爺的出現,喚醒了孩子們的記憶,讓他們的記憶閘門徐徐開啟,好象又回到了幾個星期以前快樂而有趣的參觀菜園活動之中,喚起了他們的“興奮點”;其次是張大爺這一和藹可親的人物由生活走進了課堂,而且還給孩子們帶來豐富的蔬菜, 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表現欲;再次是以課件形式出現老師要說的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孩子們樂于接受,符合其年齡特征。總之,開課時的激情入課,喚醒了學生的記憶,重拾其識字的興趣,為課中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實物引導學詞識字
(1)看實物說蔬菜名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把各種蔬菜安放在同學們的座位里,而且讓其不容易發現(還說是張大爺送來的)。在學習詞語時,我請同學們自由找找張大爺送來的蔬菜在哪兒?不說則矣,一說則激發起了孩子們強烈的發現欲、探究欲,他們都爭先恐后地找到了各種蔬菜,面帶自豪與微笑地高舉在手中,這樣就讓孩子門提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接著我讓孩子們把找到的蔬菜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最后我請孩子們把自己找到的蔬菜展示給大家看,并且要響亮地叫出他們的名字來,讓實物與抽象的名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物中學詞,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悅。
(2)由實物引導學詞識字
當學生興致勃勃地展示完手中的蔬菜后,我便出示相關課件:帶拼音的蔬菜名。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他們剛才說的蔬菜的名字。并運用激將的語氣問:“你們想記住這些名字嗎?”讓學生很自然地由認識蔬菜實物過度到學習詞語之中去。在學詞學字的這一環節中,我又采用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如:先讓學生對照拼音自學詞語,接著檢查自學情況,檢查時又先讓學生齊讀帶拼音的詞語,再去掉拼音讀詞語。當認讀完9個蔬菜詞語時,最后只出示在這些蔬菜里面藏著的7個去拼音的生字。這一環節的設計,就讓學生在實物中學詞,在學詞中識字,把實物和學詞、學字結合起來,和生活結合起來,讓識字教學水到渠成地走進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我想這樣就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其循序漸進的識字。
(四)自讀課文 自主識字
當學生學習完蔬菜名及其其中的7個生字后,剩下的一部分生字還在課文之中。我打破常規,把該認識的生字從課文里先提出來,放置于屏幕上,然后給孩子們明確交代,這些生字就是藏在我們兒歌里面的另一部分生字,請同學們想辦法認識他們。當學生經過自己的重建,自我想辦法去認識生字后。老師再進行檢查。這一環節的設計我認為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認記生字的積極性。
(五)形式多樣 鞏固生字
當學完14個會認字時。我首先遵循了從整體到部分的原則來復習鞏固生字,讓學生齊讀所有生字兩遍;接著我做到各得其所,把蔬菜名中的生字和兒歌里面的生字分別采用不同形式的鞏固方法,這樣就避免了鞏固識字的枯燥乏味。如我采用了“開火車”復習法,激發興趣;采用了“圖詞對照法”,讓學生再一次把識字和看圖結合起來,形象直觀的記憶;我還采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你問我答”的方法,讓一個學生到前臺當老師,這一游戲活動,再次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也檢查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考驗了孩子們的應變能力。總之,我認為鞏固生字這一環節的設計老師抓住孩子們的心理、年齡特征,運用了多種方法。我想這無一給學生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營養。
(六)緊扣寫字重點 分層指導 化難為易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四個。其中“心”和“風”是比較難寫的兩個字。而且在他們中間分別呈現了一個新筆畫和一個新偏旁。為了減小在寫字時這兩個字的學習難度,我在識字教學中就相機出示這兩個字進行合理的指導,把寫字融入到識字中去,而不是簡單機械的識字,讓識字、寫字有機結合。在學習這兩個字的寫法時,學生就已經很清楚的了解了哪個筆畫難寫,這樣就做到了化難為易。
(七)趣味盎然學兒歌 鞏固認識生字
兒歌雖然不是本堂課的重點。但其在輔助學生識字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用。我用趣味盎然 、由淺入深學習兒歌的方法來把識字教學融入其間。如,當我要求學生自讀兒歌時,便要求其一邊讀兒歌一邊看生字是否認識,還有不認識的要對照音節拼讀;為了檢查其是否認識全部生字,我要求學生齊讀課文;為了讓學生自我反省是否都讀對生字時,我點名讀文,師生評議;最后為了讓學生感受會讀兒歌、會認生字的快樂,老師和他們一起自由表演朗讀課文。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把鞏固生字的認識寓于朗讀課文之中。
總之,我在此次教學活動中,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本次研究主題為準繩,努力做到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預設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竭盡全力讓識字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我認為此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實”,真正體現了“踏踏實實”教語文這一理念。但我深知,教學確實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的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如老師的普通話不太標準;評價學生的語言不夠精煉豐富;老師的親和力不夠等。在此懇請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謝謝大家。
菜園里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看看菜園豐收的景象,似乎能聞到泥土的芳香,似乎能聽到農民喜悅的歡笑。
本課有九個詞語和一首兒歌。詞語是菜園里蔬菜的名稱,兒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點。
通過看圖,幫助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稱。“豆角”“白菜”圖中 沒有出現,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認識,在生活中學語文,培養觀察能力。
本課的兒歌語言生動形象,瑯瑯上口,非常適合朗讀訓練,在朗讀中豐富學生對圖中蔬菜名稱的認識,鞏固生字新詞。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一個筆畫和兩個偏旁。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3、認識一些蔬菜,了解它們的一些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菜園里蔬菜的特點,了解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會認字,會寫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體會菜園里的“風光”與農民伯伯辛勤勞動之間的關系。
教學突破:讓學生認識蔬菜名稱的漢字,了解有關蔬菜的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通過插圖幫助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及名稱;通過兒歌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蔬菜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菜園里的“風光”與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之間關系是難點,根據低年級兒童喜歡動腦、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讓學生觀看圖畫、看實物用多種感官認識。
說教學方法:
教法:讀書法:放手讓學生借助拼音朗讀兒歌。在讀中體會“捉迷藏”等次語在文中的意思。在熟讀的基礎上,把各種蔬菜的特點表現出來,感受詞語描述蔬菜之可愛。
學法:讀一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表現蔬菜的可愛。
找一找:在圖畫中找出與文字相對應的蔬菜。
劃一劃:劃出不認識的字,并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說教學用具:
各種蔬菜水果實物的名稱卡。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品嘗導題
教師:1、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地方。學生:搶問:什么地方?
教師:2、板書:菜園里。誰來讀一讀?看到“菜”和“園”,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呢?學生說識記“菜”“園”的方法。
3、出示圖畫:請同學們看圖,再讀卡片上的字。認識蔬菜的名稱。學生:邊看圖邊讀蔬菜名稱的詞。
(二)自主識字,合作交流
教師1、出示蔬菜圖片,讓學生出示相對應的名稱卡片。學生:1、很快讀出卡片與之對應的詞。2、默讀課文,將生字劃出,自學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開火車認,指名認 3、全班參與認真識字,讀準字音。
(三)、語言訓練,深化理解。
1、請同學們讀課文。(讀出贊美的語氣)
2、提問:你知道文中寫了那些蔬菜?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討論口述,相互補充)
3、看到這么多的蔬菜瓜果,你有什么感受?(說一說)
(四)、觀察聯想,精讀細讀。
1、再讀課文,范讀。(仿讀、默讀,讀出對蔬菜贊美的語氣)
2、讀兒歌,理解句子。(讀中體會:菜園一片好風光)
3、看到這么多的蔬菜瓜果,你有什么感受?(說感受,“風光”寫出了新鮮蔬菜瓜果五顏六色光澤誘人的特點)
(五)、回歸整體,激發情感。
1、讀課文。(齊讀課文)
2、提問:這么多的蔬菜瓜果是誰種出來的?你們看到這么多的蔬菜想說些什么?(談感受,說想法: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種出的)
3、總結:是啊,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為我們種出這么多的蔬菜瓜果,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勞動果實?(回答:我們應珍惜、愛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不浪費……)
(六)板書設計
3、菜園里
豆角 青 細長
黃瓜 綠 衣裳
菜園里 茄子 紫 燈籠 風光
蘿卜 捉迷藏
辣椒 紅 尖尖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