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音樂 跳起舞教學案例與分析
一年級音樂 跳起舞教學案例與分析
欠缺的美
——《跳起舞》教學體會
人們不是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嗎?欠缺,有時不見得是一種失敗,它蘊藏了許多待人加工或挖掘的亮點。只要你有直面錯誤的機會與勇氣,你便會驚喜地發現:有時,欠缺也是美麗的。這是我在多次試教《跳起舞》這節課中得到的深刻體會。
《跳起舞》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單元以蒙古族民歌、蒙古人民的器樂曲、舞蹈為構成要素。選取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音樂舞蹈,以“歡騰的大草原”為主題,游玩內蒙古大草原為主線,讓學生嘗試在“游玩大草原——參觀草原牧場——參加篝火歌舞晚會”系列活動中感受、體驗蒙古族音樂、舞蹈,培養學生對蒙古族音樂舞蹈的興趣。
教學片段的描述及思考
1、實踐中探索
片段一:
師出示筷子,提問引入課堂
師:是啊,小朋友們知道生活中我們用筷子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師:筷子是一種生活用具,今天老師卻要用筷子做其他的事情,小朋友們想知道嗎?(生)
現在就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段樂曲,邊欣賞邊看老師用筷子來表演(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伴奏音樂)
師:聽到剛才的音樂,看到老師表演的舞蹈,請大家猜猜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生)
是啊,筷子舞是蒙古少數民族特有的舞蹈,蒙古族人民還有著特殊的民俗文化呢!今天,就讓我們和老師一起走進蒙古族,去感受可愛的蒙古族吧!
(師播放內蒙古風情錄像,學生欣賞感受)
師:看了錄像,你對蒙古族有什么印象?
學生分別講述自己在錄像中看到的草原風情,用豐富的語言加以描述
[思考與分析] 通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筷子的作用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感知音樂、了解蒙古族特有的筷子舞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蒙古族。通過錄像片段,讓學生對陌生的蒙古族留下較豐富深刻的印象。學生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這一教學引入,抓住了蒙古民族的特色,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吸引學生,讓學生能聽易思,有感會說,全面調動起學生的感官來。
2、在欠缺中感悟
片段二:
在游玩的過程中哼唱“lu”(用不同的心情哼唱,發聲練習融入故事情境)
師:多么美妙的歌聲!聽,我們把誰吸引過來了?
教師示范用筷子敲擊出:(出示節奏)
x•x x•x x•x x•x x•x x•x||
聽節奏,聯想到馬蹄聲,聽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感受樂曲中馬蹄聲節奏的豐富變化。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試著用筷子摹仿不同的馬蹄聲,并和同一小組的同學交流,說說你敲出的節奏表現了“馬兒在干什么”,等會請小組推選小朋友上臺交流。
(學生上臺敲節奏并說說)
多位學生分別敲出馬兒跑得很快、馬兒跑得很慢、馬兒由快到慢、馬兒先慢后快的節奏,教師指導學生一起敲擊相應的節奏。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0 x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