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音樂 跳起舞教學案例與分析
x x x x x x ||
師:你的節奏也很有特色,你也很會動腦筋哪,還有哪位小朋友有不同的節奏?
師:(看沒有人了)那就請大家看老師敲節奏,仔細體會這一節奏有什么特點?
(老師敲出由響漸輕的節奏,學生體會)
[思考與分析] 我試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聆聽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感受樂曲中馬蹄聲節奏的快慢、輕重、強弱變化,讓學生在感知節奏變化的過程中,學著摹仿和編創不同的馬蹄聲節奏,加強對樂曲中節奏的感知和運用能力。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民主平等的學習,在摹仿和編創不同的馬蹄聲節奏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體驗和探究,對他們的體驗進行適時評價,為學生提供自由表演的空間,讓學生在音樂課中更充分自主的活動、學習。但在后半部分的教學中,我出現了失誤:當學生編創的節奏沒有表現馬蹄聲節奏由強漸輕的變化時,我便急著把節奏的強弱變化演示給學生看,讓他們感受,學生雖體會到這一節奏,可學生摹仿和編創的意義就在我演示的瞬間減弱了,課堂留下了小小的缺憾。編創結束,我還可以設計學生邊聆聽樂曲,邊摹仿騎馬動作、學做小騎兵的環節。
片段3:
學唱歌曲、歌曲再創造
先請同學們靜靜聆聽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說說說歌曲描繪了怎樣一幅情景。再請小朋友跟老師有節奏地念歌詞。跟著老師的琴聲,慢慢哼唱,(老師對學生唱錯的地方及時指正、范唱指導)。初步學會歌曲后,跟著音樂完整地唱一遍歌曲(邊唱邊跟師做起動作)
師:學會了歌曲,現在讓我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唱這首歌,讓我們把剛才那些馬蹄聲節奏的豐富變化運用到歌曲演唱中來。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唱,才能使歌曲變得更動聽、更優美?
(學生提出可以用響亮、輕快、先快后慢、先響后輕、柔和等方式來演唱歌曲,教師彈奏樂曲,集體嘗試不同的演唱方式)
初步學會歌曲,用身邊的樂器——筷子,為歌曲伴奏,男女同學分別選取一種節奏為歌曲伴奏,比比誰敲出的節奏動聽,其他同學齊唱歌曲
學做草原小小舞蹈家,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為歌曲編上優美的動作(可以分工:有的跳舞、有的伴奏、還有的唱歌;分組排演,匯報)。
匯報交流:臺下的小朋友邊唱歌邊用筷子為他們伴奏,——
師:讓我們拿起筷子,邊唱邊齊跳筷子舞——(綜合演繹歌曲)
[思考與分析] 引導學生在熱情參與、積極表現之后,安靜地聆聽音樂,追求動靜結合,張弛有度。緊接著用歌謠形式有節奏地讀歌詞,讓學生熟悉歌詞。在歌曲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的視、聽覺,引導學生每聽一遍樂曲都有不同的進步,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學唱歌曲,讓歌曲變得更動聽,優美。這一環節貫穿了節奏的運用、蒙古舞動作的編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培養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學后,我細細思考中發現:在小組編排動作中,學生合作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對學生如何自我分工、編排的自我組織等方法指導上做得還不夠,如果組內能設定小導演,由導演分配角色,教師多些時間下組指導,設定:最佳導演、最佳編排、最佳上鏡獎等獎勵機制……也許學生會更有序地參與表演,效果也會更好。在敲擊節奏上,如果把創設的節奏放到動作情境中,可能節奏與歌曲的融合會更自然,節奏形式也會更多樣化,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