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音樂 跳起舞教學案例與分析
在反思中提升
這是小學一年級的一節以學唱、游戲為主的音樂課,內容多樣、形式活潑,學生在積極參與、細心體驗、自主表現的音樂活動中,了解蒙古族的風俗、音樂舞蹈。多次試教,讓我對音樂課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努力實踐著“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在不斷的音樂實踐中學會創造,在學科綜合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著多元評價機制”等理念,對照本堂課的教學,以下是我的收獲:
1、脈絡清晰:以“筷子”為入口,以“漫游大草原”為主線。學生在感知“筷子舞”中認識蒙古族,在欣賞嘗試筷子編創各種馬蹄聲,用筷子進行歌曲再創造,以筷子舞結束課堂,首尾呼應。課堂在故事情境中展開教學,讓學生在系列活動中,了解、體驗蒙古族,激發學習蒙古舞的興趣和熱情。
2、圍繞新課程理念:“以人為本、豐富體驗”。不論是學跳筷子舞,學做小騎兵,還是節奏的編創、歌曲的再創造,我都讓學生全員參加,人人說,人人跳,人人唱,人人樂,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自主地參與音樂活動體驗,在活動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欣賞中表現音樂,學有收獲,學得開心。
音樂課要“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加強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本課,我注重音樂與舞蹈藝術密切聯系,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個性發展,特別對男生學習小騎兵和蒙古舞動作,我鼓勵他們動作大氣、豪放些,大膽踴躍地表現自己,適當獎勵,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在欣賞、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創作:聽樂曲模擬馬蹄聲節奏,學騎馬動作爭當小騎兵,小組合作共同編排節目……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自主合作和表演能力。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教學中,我還流露出把握處理不夠恬當之處:學生的自主意識處理不夠靈活;小組合作的目的性,方法指導上不足。
一堂課的設計,不可能一錘定音,往往要經過反復的琢磨、思考,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進步,提高。雖然我的教學設計有不足之處,但我覺得:欠缺,不是失敗;欠缺,也是美麗的。在教學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欠缺,也是一種美,更是教學路上的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