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第二 三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二課歡樂的村寨(第2、3課時)
第二、三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迷人的火塘》,以表達侗族少年兒童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侗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3、能力發展目標:在學唱過程中繼續學習,切分音的另一種形式,以更好地表現該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
教材分析
歌曲《迷人的火塘》
《迷人的火塘》是一首富有鮮明的侗族民歌音調特征的創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兒童圍坐在火塘邊放歌抒懷的歡樂情景。
歌曲為帶再現的兩段體結構。前樂段的兩個樂句旋律平穩,緩緩下行,4個小節最后都是切分音,并構成了級進式下行音調(3—2—1—),表現了抒情、幽靜的意境。第二樂段是復調性質的二部合唱,前樂句旋律上揚,仿佛是火苗越燒越旺,歡樂的情緒也隨之高漲,后樂句的句幅作了擴充,并連續運用了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組成的切分節奏,富有動感,氣氛更為熱烈;句末出現了第一樂段中的音調,但落音由la變化為do,形成了羽調式與宮調式不同調式的色彩對比。最后以舒展的尾聲“啊”使侗家的歡樂歌聲飄向夜空,久久回蕩。
教學重點
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迷人的火塘》。
教學難點
切分音的學習把握,復調演唱。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本課的難點是切分音節奏和復調演唱教學,所以設計兩個課時,而且兩個難點分開教學,期望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風情風俗導入:
侗族同胞在喜慶節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圍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發他們對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著歡樂時光。這是侗家的風格。
設問:你還能舉出幾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嗎?
2.欣賞《迷人的火塘》范唱:
(先聽音帶的范唱,讓學生對合唱有一個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師在伴奏音帶的伴奏下,分別范唱第一段歌詞的兩個聲部,讓學生對每一個聲部有一個初步的感受。)
3.解決重點:切分節奏。
(1)教師范唱第四樂句(即第7、8小節)。
板書這兩小節,教師分別范唱歌詞與曲調。
設問:這兩種節奏是什么節奏?與學過的切分節奏有什么聯系?——師生討論,復習節奏。
教師歸納并講授新知識,切分音的另一種形式:;它是與屬特殊的節奏型,也稱切分節奏,該音稱切分音。
是的縮短,而與是同一種形式,而是的變化,所以是同出于的切分音的形式。
4.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切分音的知識學唱第四樂句。
5.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第一、二樂句(即第1—4小節),并能流暢地唱好。
6.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承擔兩個聲部的演唱,由這兩個組分別自學各自的聲部。教師分別巡視指導。
7.兩個聲部分別演唱,在教師的指揮下合成。(由于是復調聲部,如果兩個聲部對自己的聲部都能流暢地唱好,合成時,只要能相互傾聽,一般來說是能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