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第二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鈴兒響叮當》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熟悉《鈴兒響叮當》旋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2、情感目標:通過欣賞,體會歌曲展示的外國少年兒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所表現出的活潑的情緒。讓我們從中集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分析
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
這首童聲合唱曲系根據美國同名歌曲改編。全曲十個段落,每個段落的旋律分別采用原歌的主題或副歌加以變奏和發展。在變奏中,吸收了圓舞曲(waltz)以及屬于爵士音樂范疇的“搖擺”(swing)舞曲、“布基烏基”(boogie woogie)舞曲和“恰恰”(cha cha)舞曲的節奏與伴奏音型特點。在各段的調性上也具多樣化,涉及到降e、f、g、a等遠關系調。
歌曲在引子(第一段)的哼鳴(hm)聲中開始,這是原歌的主歌部分旋律,平靜、空靈的歌聲給人以既遙遠又親切的感覺。它仿佛展現了一幅大雪紛飛、悄然落在曠野上的圖景。面對這迷人的雪景,孩子們坐不住了,他們多么想在這白雪世界中盡情玩樂啊!第二段的音樂活躍、輕快、流露了孩子們按捺不住的心情。 第三段采用了原歌的副歌旋律,但變奏為三拍子,具有圓舞曲風格,明快、優雅的音樂揭開了雪中游戲的序幕,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登上雪橇開始游玩。
第四段的旋律更為歡快,孩子們迎著風雪,奔馳在原野上。他們的心情是多么舒暢、愉快啊!
孩子們在飛馳著的雪橇上興高采烈地歡呼、揮手、歌唱。第五、六、七段音樂更多地采用爵士音樂的節奏,表現了游玩中的孩子們酣暢的心情。
第八段采用副歌旋律,含有搖滾樂的節奏與風格,音樂歡躍、生動,刻畫了孩子們活潑、熱情的性格。
在一陣歡呼聲中進入第九段,這段中,副歌旋律經休止符分隔,時斷時續,同時又加入擊掌,與旋律交替出現,十分有趣。
第十段是全曲的尾聲。旋律以副歌的第一句變奏而成,也會有爵士樂搖滾樂的節奏與風格,速度越來越快,音樂達到了高潮。最后,在高音上用“ff”的力度和下滑音的演唱結束全曲。把無憂無慮的孩子邊笑邊唱、打鬧嬉戲的動人情景展示在人們眼前。
教學重點
熟悉《鈴兒響叮當》旋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這首童聲合唱情緒歡快,表演性很強。在教學設計上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表演二次創作表現出對歌曲的理解,充分展示孩子們盡情歡樂的情景。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欣賞《鈴兒響叮當》
1.作品簡介:這首童聲合唱是經過變奏和發展改編而成的。共有十個段落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盡情歡樂的情景。
2.初聽《鈴兒響叮當》。
(1)設問:你能聽出改編成多少種不同節奏、不同風格的歌聲?
(2)討論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細,能聽到幾種就幾種,大家集思廣益。
3.再聽合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