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通用9篇)
《采菱》 篇1
教學過程 :
一、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 學習歌曲《采菱》
1.設問導入 :誰吃過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處嗎?介紹有關菱的知識: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種植物,根在泥里,葉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狀,花白色,果實的硬殼有角,因此稱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掛圖,或展出實物)。
教師引出歌曲,學生讀出歌曲名字
2.請學生認真地聽范唱。(教師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唱得要細膩親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風格。)
學生回答對歌曲的感受
教師揭示歌曲主題: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鄉色彩的歌曲,用優美的旋律抒發了水鄉的孩子對自己鄉土的深厚情感。看江南水鄉的圖片,加深了解
3、聽歌曲范唱,讓學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隨錄音輕聲哼唱,感受水鄉的美,孩子們的快樂。
4.教師范唱歌譜。(歌譜的范唱要同樣的有感情,流暢而動聽,有力度起伏。)
5.以樂句為單位進行學唱曲調。
6、師生進行接唱練習。
7、完整聽琴演唱歌詞。
三、 表演歌曲《采菱》
1、 為歌曲伴奏
(1)選擇節奏,哪一節奏譜,更適合于這首歌曲的伴奏;
(2)選擇打擊樂器;為什么這樣用?
(3)在哪里加入鈴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譜僅是一譜例,讓學生創編節奏譜。
2、 學生用樂器伴奏,選出演奏得好的同學
3、 分小組用歌舞表演。評選出的好的一組
四、小結:這又是水鄉一景。從歌聲中讓我們領會了水鄉的美麗,同學們回去后唱給父母聽一聽,看看你唱得怎么樣?
《采菱》 篇2
優秀教案教學內容: 1 、讀譜知識:切分音 .
2 、綜合訓練(一)節奏練習
3 、歌曲:《采菱》
教學目標:
1 、學習和掌握切分節奏。
2 、歌曲:《采菱》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采菱》,提高學生感受并表現音樂的能力。培養其對民族音樂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掌握、運用短時值的切分節奏型。
教學用具:課件、漿、藍色皺紋紙、菱角若干、鈴鼓、畫五線譜
[ 歌曲分析 ] :
這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旋律流暢、婉轉,節奏疏密相間,生動的描繪了從小生長在水鄉的孩子在南湖采菱的情景,抒發了水鄉孩子熱愛生活、熱愛家鄉之情。
教學過程:一、師生問好
二、發聲練習:強調坐姿
1 、用“ lu ”模唱《春游》旋律
2 、清聲唱《春游》歌詞
3 、合唱歌曲《白帆》
三、讀譜知識:切分音
1 、導入: 節奏在音樂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就像人的骨骼一樣,它可以體現音樂的風格特點。看老師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教師邊讀節奏邊做動作。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的風格,表現什么情緒嗎? (新疆維吾爾族、歡快、活潑)
2 、請學生看圖:思考切分節奏是怎么變化而來的? 點擊出現節奏
學生邊看邊拍(學生自己回答:把中間兩音合起來)
3 、師講解切分音:切分音只是一個音符!這個音符由于所處的節奏位置和時值的長短,而造成不同于其它音符的強弱關系。含有切分音的節奏叫做“切分節奏”。切分節奏包括切分音前面、后面的音符(如果有的話)、以及切分音本身。切分音從弱位延伸到后面的強位,演唱時作重音處理。這種切分節奏的特點是常用來表現活潑、靈巧、機敏的形象。
4 、出示切分節奏,讓學生按節奏讀成“咚嗒嗒,咚嗒”、拍擊,
5 、師彈琴,這是一首新疆少數民族音樂,具有熱情歡快的情緒,大家邊讀邊拍手為樂曲伴奏
6 、請個別同學到前面拿鈴鼓按切分節奏為樂曲伴奏
四、創編活動 讓我們來當一回作曲家
1 、請學生分組用 5 個音創編兩小節帶切分節奏的旋律
2 、分組展示,評選出優秀創作獎
五、歌曲教學
1 、導入 : 大家聽過這首詩嗎?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這是白居易的《憶江南》(唐)贊美了江南的美景
2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菱》
請大家聽錄音范唱,邊聽邊找出歌曲中的切分節奏
(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還有一種切分節奏 )
3 、柔美婉轉的旋律縈繞在耳邊,我也有些躍躍欲試想給大家唱一遍,你們想聽嗎?教師范唱,請學生注意聽切分節奏的唱法
4 、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南水鄉,感受嘉興南湖的風光旖旎,湖畔如煙的柔柳,湖中翠綠的菱田,景色迷人。生長在如此美麗的南湖邊,真讓人羨慕,讓我們用歌聲來贊美水鄉,歌唱熱愛勞動的水鄉人。
6 、看歌詞再聽歌曲范唱,學生做劃槳的動作,可以小聲唱
提問:你覺得那句不好唱? ( 糾正一兩句 )
7 、跟琴輕聲完整唱一遍,老師糾正錯誤,可以請學生幫學生糾正錯誤
8 、(讓學生看圖講解。)看這就是江南水鄉,房屋都建在水上,出門見水,那想他們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船 這是嘉興南湖,煙雨蒙蒙 ,中秋前后,菱兒熟了,水鄉人開始忙著采菱了。看這是人們劃著特制的大木桶在采菱,盆里擱一只小木凳,人獨坐其中。采菱這活很苦、很累,一天下來,腰酸腿疼,眼花腦漲,那滋味可不好受,其中甘苦,常人極難體會。菱角這東西,嬌氣得很,成熟后,躲在水中,人不容易看見。倘若兩日不采,便落入水底。那樣,采菱人只能望菱興嘆了。看采菱人手捧著鮮嫩的菱角,多高興呀。邊采菱邊唱起了動聽的歌
9 、聽錄音伴奏再唱一遍
10 、情境設置:我們現在來到了美麗的南湖,想象著你就坐在大木盆里邊唱歌邊采菱。歌曲處理:(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然優美的音色,連貫流暢的氣息,唱出水鄉的孩子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處要唱的連貫)。
11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領唱,其他學生齊唱
12 、請個別學生領唱,其他學生齊唱
13 、咱班同學多才多藝,“誰認為你可以為大家伴奏”,請幾名學生伴奏,其他學生演唱,可加打擊樂器
六、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菱》,最后我想以自編的一首小詩來抒發我此時此刻的感情,與大家一起來分享。(放《紫竹調》)
青青菱秧碧波蕩
尖尖紅菱九月香
歡歌笑語木盆間
纖纖紅裝采菱忙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同學們再見!
《采菱》 篇3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 學習歌曲《采菱》
1.設問導入:誰吃過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處嗎介紹有關菱的知識: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種植物,根在泥里,葉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狀,花白色,果實的硬殼有角,因此稱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掛圖,或展出實物)。
教師引出歌曲,同學讀出歌曲名字
2.請同學認真地聽范唱。(教師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動同學的心靈。唱得要細膩親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風格。)
同學回答對歌曲的感受
教師揭示歌曲主題: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鄉色彩的歌曲,用優美的旋律抒發了水鄉的小朋友對自身鄉土的深厚情感。看江南水鄉的圖片,加深了解
3、聽歌曲范唱,讓同學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隨錄音輕聲哼唱,感受水鄉的美,小朋友們的快樂。
4.教師范唱歌譜。(歌譜的范唱要同樣的有感情,流暢而動聽,有力度起伏。)
5.以樂句為單位進行學唱曲調。
6、師生進行接唱練習。
7、完整聽琴演唱歌詞。
三、 扮演歌曲《采菱》
1、 為歌曲伴奏
(1)選擇節奏,哪一節奏譜,更適合于這首歌曲的伴奏;
(2)選擇打擊樂器;為什么這樣用?
(3)在哪里加入鈴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譜僅是一譜例,讓同學創編節奏譜。
2、 同學用樂器伴奏,選出演奏得好的同學
3、 分小組用歌舞扮演。評選出的好的一組
四、小結:這又是水鄉一景。從歌聲中讓我們領會了水鄉的美麗,同學們回去后唱給家長聽一聽,看看你唱得怎么樣?
《采菱》 篇4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歌曲的學習,學生能夠受到音樂美的熏陶,領略水鄉音樂獨具的風格和魅力,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聆聽和模仿的過程中,能夠學會演唱歌曲,體會歌曲的情緒;通過小組合作演唱和表演,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3.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歌曲的學習,掌握節奏“X X ”,并能夠熟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熟練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體會歌曲的情緒,達到背唱的效果。
三、教學難點:
掌握節奏“X X ”,用課本中固定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演唱北方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引導學生探討音樂特點(北方歌曲粗狂嘹亮)之后,引出不同地域的音樂作品《采菱》。
(二)教授新課
1.體驗歌曲
(1)運用多媒體完整播放歌曲,提出問題:“想象一下歌曲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江南水鄉的孩子們在劃船采菱的畫面)
(2)教師范唱歌曲,提出問題:“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表現了水鄉的孩子熱愛南湖、熱愛家鄉的情感)
2.學唱歌曲
(1)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再次體會歌曲的情感。
(2)教師引導學生用科爾文手勢進行發聲練習,提示不要大聲撕喊,要合理發聲。
(3)教師彈琴,學生跟琴模唱旋律,并處理歌曲中的難點節奏:X X 。
(4)再次完整演唱旋律。
3.填詞演唱
(1)老師彈琴,學生嘗試填詞演唱,并講授正確的演唱順序,引出反復記號“D.S.”。(表示:從記號“D.S.”處重復至“Fine.”處結束)
(2)跟隨多媒體的伴奏音樂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所表達的感情。
(三)音樂活動
將學生分為兩組,根據課本提示,一組用鈴鼓二組用響板為歌曲伴奏,學生展演后做點評。
(四)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收獲,教師情感升華。
五、板書設計
《采菱》 篇5
一:創設情景,導入歌曲
師:同學們見過菱角嗎?(學生回答 )
(展示課件,教師簡介菱)
師:菱是一種植物,葉子呈三角形狀,夏天開白色的小花,果實的硬殼有角,所以叫“菱”或“菱角”,菱的果肉吃起來香甜可口,有哪位同學吃過菱角嗎?
師:同學們知道“菱”生長在什么地方嗎?(學生簡單描述,教師總結)
師:菱長在池塘里,根在泥中,葉子浮在水面。
師:今天就邀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去江南采菱!(教師有感情表演唱。) 二:學唱
1、復聽范唱,感受歌曲情緒,進一步提出要求。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喜歡這首歌曲,我們再來聽一遍《采菱》,思考這兩個問題:
a、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b、演唱者帶著什么樣的情緒演唱的?(播放音樂)生答。
2、教師彈奏旋律,學生打節奏。
3、哼唱歌譜。
要求:基本能隨琴哼唱歌譜,不要求絕對準確。
5、學唱唱詞
a、聽琴唱詞,初步做到節奏、音準正確。
師:我們一起唱一唱歌詞,糾錯。
b、加前奏演唱歌曲。
師:采菱的孩子在唱什么?愛家鄉,帶著什么樣的心情唱? c、認識反復記號D.S.(學生自己說一說演唱順序)
師:這首歌曲只有一段歌詞呀!怎么剛才音樂中都唱了兩遍那?
原來都是因為有了它(D.S.),這是一個反復記號,見到它,我們就要從這里再唱一遍,一直唱到這里結束。(Fine)(板書) d、完整演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就完整的把這首歌曲唱一遍。(教師琴伴奏)
三、情感啟發,處理歌曲
1、分句處理歌曲
a、師:大家看歌曲的前兩句都唱了些什么?(創設水鄉情景) 師:水鄉的孩子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家鄉,帶著什么樣的心情? (引導學生說一說,并唱一唱)
b、師:這一句誰可以來唱唱?(鼓勵同學們演唱,教師請歌唱比較好的同學演唱)
師“他們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演唱,哪種更適合歌曲的情趣?請大家體會一下。
師:動聽的泉水,愉快的心情來演唱。
師:襯托了歡快的心情,使歌曲更生動、形象。 (啟發說說,體驗山里的泉水真香呀!體驗山泉再去品嘗一下菱角的美味。難點拍手提示)
c、請大家聽聽老師唱第四樂句,看有什么感覺。
(教師范唱“啊劃呀劃”,并稍加身體動作)
d、師:最后這里又重復了第一句歌詞——水鄉的孩子愛水鄉,前后兩個“愛”字含義一樣嗎?前面高興的介紹自己的家鄉,后面把對則唱出了對家鄉的贊美、熱愛,贊美中多了自豪、驕傲之情。
(教師通過形象的語言和肢體語言啟發引導學生唱好最后一個樂句。)
2、看采菱的圖片
師:同學們的歌聲真是太美了!從大家的歌聲中可以感到,今年的
水菱肯定是大豐收,讓我們一起看看江南采菱人勞動的情景吧!(教師點擊播放圖片,并簡單介紹)
簡介:
湖中有美麗的荷花和水菱,有許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時,人們劃著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來。
采菱時最好不要將小船搖進菱葉中去,因為菱葉密密的,莖又在水下生長著,小船進去,往往不能搖槳使其進退維谷。只有用一只大大的木盆,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輕輕拖拉著菱葉,可以隨意進退。采菱時,用手把菱葉翻轉過來,兩指輕輕一捏,那菱角便已經悄然落在手心中了。
師:看到水菱大豐收,農民伯伯心情怎么樣?你自己采的時候是個什么樣的感覺?
3、聽音樂演唱歌曲,體驗江南菱角大豐收的喜悅心情。
師:《采菱》這支歌還可以用什么形式演唱?(請同學們說一說) 4、小組合作:女生采菱,男生劃船,
師: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我請女同學采菱,男同學劃船!(教師引導學生做一做)
滿湖都是菱,你不能劃那么快,劃快了就采不到菱了。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用樂器演奏,這首歌曲可以使用樂器演奏嗎?你打算在哪兒伴奏?用什么樂器?怎樣做(請同學們說一說,做一做) 小組內的同學自由結合,練習歌曲。
3、請個別小組上臺表演,師生簡單點評。
四、小結
師:江南水鄉的孩子用歌聲歌唱了自己的家鄉,我們這兒有比水更美的東西,你們說說是什么?咱們新疆的孩子也可以用我們優美的歌聲,歌唱我們親愛的家鄉。同學們課下可以嘗試著創編歌詞。
《采菱》 篇6
教學過程 :
一、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 學習歌曲《采菱》
1.設問導入 :誰吃過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處嗎?介紹有關菱的知識: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種植物,根在泥里,葉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狀,花白色,果實的硬殼有角,因此稱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掛圖,或展出實物)。
教師引出歌曲,學生讀出歌曲名字
2.請學生認真地聽范唱。(教師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唱得要細膩親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風格。)
學生回答對歌曲的感受
教師揭示歌曲主題: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鄉色彩的歌曲,用優美的旋律抒發了水鄉的孩子對自己鄉土的深厚情感。看江南水鄉的圖片,加深了解
3、聽歌曲范唱,讓學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隨錄音輕聲哼唱,感受水鄉的美,孩子們的快樂。
4.教師范唱歌譜。(歌譜的范唱要同樣的有感情,流暢而動聽,有力度起伏。)
5.以樂句為單位進行學唱曲調。
6、師生進行接唱練習。
7、完整聽琴演唱歌詞。
三、 表演歌曲《采菱》
1、 為歌曲伴奏
(1)選擇節奏,哪一節奏譜,更適合于這首歌曲的伴奏;
(2)選擇打擊樂器;為什么這樣用?
(3)在哪里加入鈴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譜僅是一譜例,讓學生創編節奏譜。
2、 學生用樂器伴奏,選出演奏得好的同學
3、 分小組用歌舞表演。評選出的好的一組
四、小結:這又是水鄉一景。從歌聲中讓我們領會了水鄉的美麗,同學們回去后唱給父母聽一聽,看看你唱得怎么樣?
《采菱》 篇7
教學目標:
1、能用優美動聽的聲音演唱《采菱》,表達出對江南景色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2、通過歌曲的學習,讓學生對江南的音樂、名勝、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對江南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教學重點:熟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歌曲的音準、情緒的把握
教學用具:鋼琴。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歡迎大家來到愉快的音樂四十分
1、導入 : 大家聽過這首詩嗎?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這是白居易的《憶江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江南美景的喜愛,你知道在我們江南地區有那些美麗的景點嗎?
生:
二、畫旋律線,感受歌曲
師:江南風景美,那江南的歌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感受呢? (放歌曲)
生:很優美
2、配樂簡筆畫
師:老師不僅給你們帶來了這么優美的詩和音樂,還給你們帶來了一份小禮物,看看,這份禮物有什么特點
生:這幅畫和音樂的旋律是一樣的
師:伸出你們的手指,我們再來畫畫這么美的畫面
三、學唱歌曲
1、教師有感情表演唱
師:這么美的歌曲老師也很想唱,請仔細聽聽水鄉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在采菱。
師:你們知道菱角是什么嗎?
師:菱是一種植物,長在池塘里,根在泥中,葉子浮在水面葉子呈三角形狀,夏天開白色的小花,果實的硬殼有角,所以叫“菱”或“菱角”
現在正是采菱的好時節,今天水鄉的孩子邀請我們一起去江南采菱‘讓我們劃著小木盆哼著歌出發吧!(用LU來哼唱)
2、學唱歌曲:
師: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如果能邊唱著歌邊采菱,那就更有一番風味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新歌《采菱》
(1) 讓學生跟琴默唱。
(2) 指導用輕聲唱旋律。
(4) 輕聲唱歌詞,有錯誤停下糾正。
(5)師生接龍唱
(6)完整的唱詞。
(7)有感情的跟著伴奏唱。
情境設置:我們現在就在美麗的南湖,坐在大木盆里邊唱歌邊采菱。當你采到菱角時,你的心情會怎樣呢?我們把這種心情用歌聲來表現出來嗎
(8)、請一個小組的同學領唱,其他學生齊唱
(9) 請個別學生領唱,其他學生齊唱
2、為歌曲伴奏
師:咱班同學多才多藝,“誰認為你可以為大家伴奏”,請幾名學生伴奏,其他學生演唱,可加打擊樂器
三、拓展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最后我想以自己編的一首小詩來抒發我此時此刻的心情與大家一起分享:
紫竹調:青青菱秋碧波蕩,尖尖紅菱九月香。歡歌笑語木盆間,纖纖紅裝采菱忙
四、小結:
同學們,愉快的音樂四十分就要結束了,和水鄉的孩子們說再見吧
《采菱》 篇8
教材分析
本冊第一單元《水鄉》,是一組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歌曲,充分體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愉快的勞動場面。其中《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用六聲宮調式,旋律流暢,婉轉,許多由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節奏型給人以輕盈活潑之感,最后高音部分旋律抒發了孩子的滿腔深情
學情分析
參與本課學習的是剛上四年級的學生,他們能初步體會歌曲情感并具有創作簡單動作的能力。但這是本學期第一課的內容,從演唱和歌曲的處理方面都有一定的難度,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有學習的信心,增加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自學歌曲的能力并了解與歌曲相關的音樂知識,能用優美的歌聲準確的演唱《采菱》。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欣賞、體驗、模仿、合作、創編的形式學習、感受歌曲。并利用集體表演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及協調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看圖片、聆聽樂曲,感受到江南的美,體會到農耕的快樂,并將這種美感和快樂用自己的歌聲表現出來。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學生用優美,親切的歌聲表達出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
教學難點:能準確的演唱歌曲《采菱》。唱好其中切分音、附點及弱起節奏。
《采菱》 篇9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聆聽、學唱《采菱》,體驗江南水鄉民歌的風格,感受音樂美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
通過感受、體驗、啟發引導、自主創新,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圓潤的聲音、細膩的情感演唱歌曲。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體驗歌曲的意境,用歌聲表達江南水鄉民歌的風格特點。
【難點】
對節奏準確的掌握,為歌曲配上節奏伴奏。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播放《采茶舞曲》的歌曲視頻,欣賞江南水鄉采茶的勞動場景以及江南水鄉細膩的音樂風格。(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到的是江南水鄉姑娘們采茶的勞動場面,那么在這個溫柔美麗的水鄉,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勞動場景呢?)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歌曲,學生結合書上的插圖欣賞,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歌曲內容。聽后討論得出:這是水鄉的孩子們劃著木盆采菱的情景。這里有美麗的南湖、清澈的泉水、甜而爽的水菱,是水鄉孩子美麗的家鄉。
.教師提問:誰吃過菱角?知道菱角長在何處嗎?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介紹有關菱的知識,并出示菱角的實物圖。
(三)學唱歌曲
1.復聽歌曲,模唱曲調,要求:找出曲調中“do、mi、so、do”各音的位置,試著唱一唱這一樂句。
2.教師分析樂句,講解十六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以及它們在歌曲中是如何體現江南水鄉音樂風格特點的,演唱時聲音要細膩、柔美、婉轉,同時把水鄉孩子愛水鄉的感情表達出來。(教師范唱——學生試唱)
3.再次聆聽歌曲,學生識讀歌譜,找出歌曲中“劃木盆”的樂句,并唱一唱。“啊~劃呀劃,啊~劃呀劃!”教師范唱并指導,標出重音,唱時加入劃船的舞蹈動作。
4.歌詞學習,通過師生互動學習歌詞,理解歌詞表達的內容,教師按曲譜節奏特點拍打節奏,學生跟隨節奏熟悉歌詞。
5.歌曲學唱
(1)跟著錄音小聲唱。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家分享,學習同學們喜歡的句子。
(2)隨琴分句唱。節奏可放慢,對于出現的問題逐個解決。幫助學生掃清音準、節奏的障礙,使整首歌曲的學習更加完整。(主要抓住“山中的清泉香噴噴,湖里的水菱甜又爽”這句。先讓學生感受歌詞中“香”和“甜”的味道,再用歌聲進行表現,語氣中加強“香、甜”美感的'體現)
(3)講解樂理知識,設置問題:連音線是什么?隨后,教師分別演唱帶有連音線和不帶連音線的歌曲效果。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圓滑線的作用就是使樂曲更加連貫婉轉。
(4)隨著音樂伴奏,用和諧的聲音、細膩的情感完整演唱歌曲。在唱“劃呀劃”這句時,加進之前教的“劃船”舞蹈動作,豐富歌唱活動,增加歌唱趣味。
(四)拓展延伸
1.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為歌曲《采菱》伴奏。
(1)教師出示節奏型,學生自主選擇一種為歌曲伴奏。
A.0 X 0 X|0 X X X| B.0 X 0 X|0 X X -| C.X X|X -| D.X X|X X|
a.(寫節奏——讀節奏——出示樂器試著打節奏——選擇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b.節奏在練習后,學生自我探索加入到歌曲中。
2.分小組完整表演歌曲。將鈴鼓、三角鐵等樂器分發給樂器組學生,選一種節奏為歌曲伴奏。演唱組學生跟隨伴奏唱歌,并配上“劃船”的舞蹈動作表演,全班同學相互配合一同演繹歌曲。
(五)小結作業
1.課堂結束,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學習、欣賞了江南水鄉風格的歌曲,看了采茶姑娘采茶的勞動場景,體驗了水鄉孩子采菱的快樂,同時也欣賞到了江南的美麗景色。
2.知道江南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色和勞動場面嗎?請回去仔細尋找一下,下節課和同學、老師一起分享。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