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春意(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通用3篇)
第一課 春意(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1
第一課春意(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運用不同的節(jié)拍、節(jié)奏表達對春天的贊美。
2、情感目標:“春天”、“春雨”、“小鳥”都向人們“致春天”的來臨,讓我們在音樂的感染下,進一步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
3、能力發(fā)展目標:在學唱過程中學習切分節(jié)奏及樂句的重復、變化(相似)重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
教材分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春雨蒙蒙地下》是影片《綠色錢包》中的一首插曲。曲調細膩流暢,描繪了綿綿的春雨,使冬眠的萬物復蘇,也隱喻著春雨滋潤著少年兒童的心田。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純樸而富有詩意。歌曲為2/4拍,宮、徵交替調式,一段體結構。曲調由弱起開始,中間不斷出現(xiàn)跨小節(jié)的切分節(jié)奏,使音樂充滿生氣和活力。象聲詞“刷刷刷刷”處的二聲部手法及其間奏的插入,十分形象生動。尾聲時“刷刷刷刷”再現(xiàn),三次重復及力度的漸弱,最后結束在徵音上,給人以曲終意未盡之感,令人尋味。
教學重點
表演《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運用不同的節(jié)拍、節(jié)奏表達對春天的贊美。
教學難點
在學唱過程中學習切分節(jié)奏及樂句的重復、變化(相似)重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對歌詞含義的挖掘,讓學生不僅知道并加深春雨的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更是從音樂的感覺中去體會對春雨的描繪。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春雨蒙蒙地下》
1.氣象知識導入:
春天里的“春光明媚”是一種天氣的現(xiàn)象,天氣不可能是永遠“春光明媚”的日子!
設問:
(1)還有哪一種天氣現(xiàn)象?
(2)人們是怎樣來形容春雨的?
(3)春雨給大地帶來了什么生機?
2.欣賞歌曲范唱。
設問:
(1)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2)“刷刷刷刷”是什么模擬聲?你能模仿唱一下嗎?
3.在教師指導下,練習模擬的下雨聲“刷刷刷刷”。
(1)前面部分的8小節(jié)(包括間奏)要求二聲部。
(2)結尾處的5小節(jié)(注意力度的變化)要求。
4.師生接唱。
教師唱歌曲的歌詞部分,學生接唱雨聲“刷刷刷刷”部分。
5.學唱曲調,學習切分音。
(1)教師范唱曲調。
(2)講解切分節(jié)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師指導下學唱開始的9小節(jié)曲調(學生用2/4拍指揮圖式劃拍,弄清強弱拍及后半拍節(jié)奏)。
(4)曲調:先弄清節(jié)奏,再學唱曲調,教師有重點地指導有讀譜困難的學生。 (5)用小快板速度抒情地抒發(fā)對春天的贊美,唱好全曲。
6.學唱歌曲,表演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后,填入歌詞歌唱。
(2)歌詞詞義討論。
設問:第一段歌詞的含義是什么?
第二段歌詞:“這是生命在歌唱,這是種子在發(fā)芽”,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借景抒情)
(3)在理解詞、曲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配上打擊樂,尤其是沙球在哪里用比較合適?使歌曲的表現(xiàn)更有聲、有景、有情。
三、下課
教后記:這首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純樸而富有詩意。學生通過對歌詞的理解,知道了春雨的作用,并且學會了欣賞和體會春雨。在歌曲的演唱中,體會到了音樂對春天的贊美,并通過種子發(fā)芽的自然現(xiàn)象,理解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和可貴,懂得了珍惜生命的道理。
第一課 春意(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2
第一課春意(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童聲合唱《春水》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春水》,感受擬人化的“春水”活潑、頑皮的形象。
2、情感目標:“春天”、“春雨”、“小鳥”都向人們“致春天”的來臨,讓我們在音樂的感染下,進一步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
3、能力發(fā)展目標:在聆聽過程中體驗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教材分析
童聲合唱《春水》
春天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愉,孩子們又使春天顯得更有生氣。歌曲《春水》的歌詞,以生動的語言,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而正是借助“春水”的比喻,表現(xiàn)了孩子們活潑、頑皮的形象以及他們歡欣喜悅的心情,同時也折射出農村孩子關心農事、熱愛勞動的樸實品質。歌曲的旋律輕快活躍,節(jié)奏張弛相間。刻畫出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性格。歌曲展現(xiàn)了真摯的童心,散發(fā)出濃濃的童趣。
歌曲為多聲部合唱曲,采用多樂句式的一段體結構。歌曲開始時,旋律比較從容、平穩(wěn),由主調手法(在多聲部中只有一個主要旋律)構成的三聲部唱出了“春水彎彎地流成了小溪,你看它流呀流呀,多么愉快!”隨即運用模仿式的復調手法,各個聲部此起彼落,相互呼應,節(jié)奏也越來越緊湊,使氣氛更為活躍,描寫了溪水在田野上暢流的喧鬧情景。隨后,主、復調手法交替使用,音調時而平靜,時而跳蕩,表現(xiàn)了虛擬的人與自然的對話。最后,旋律載著孩子們關心農活的殷切心情不斷上行,雖然的出現(xiàn)使上升的旋律受到阻斷,但這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在此之后,旋律向上大跳,噴涌出孩子們對鄉(xiāng)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聆聽,感受擬人化的“春水”活潑、頑皮的形象。
教學難點
在聆聽過程中體驗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春水是春天的很多畫面中的一幅,《春水》作為多聲部的合唱曲,是從旋律和歌詞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春天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愉,孩子們又使春天顯得更有生氣。所以欣賞時就要從這兩個方面來入手,體會合唱這種演唱形式對主題的表現(xiàn)力。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春水》
1.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導入。
設問:春水從何處來?
冬去春來,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
春水又怎樣活動,他們去向哪里?請聽音樂。
2.欣賞童聲合唱《春水》。
設問:
(1)歌曲創(chuàng)設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合唱有幾個聲部?表現(xiàn)出怎樣的情緒?
(3)春水像不像活潑、頑皮的孩子?
3.再聽《春水》,邊聽邊跟著歌聲朗讀歌詞,并在教材的歌詞上劃上小節(jié)線(如一次不成,可多聽幾遍)。
4.兒歌與打擊樂。
(1)按教材上標出的節(jié)奏,練習徒手拍擊。
(2)可以兩人一組練習,即一人朗讀一人拍擊。
也可以小組與小組練習,最佳方案是個人邊朗讀邊拍擊。
(3)注意速度能與歌曲一樣。
5.徒手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錄音,準確地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標出的節(jié)奏譜)。
6.分組討論,選擇合適的節(jié)奏樂器按徒手打擊的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
8.拓展與研究。
設問:
(1)能否設計其他形式表演,并說說意圖。如配樂作畫;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設計節(jié)奏譜,并說說設計的思路與意圖。
9.研究成果表演。
教師要積極表揚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演,表揚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欣賞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樂曲的意境和所反映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掌握。后面的伴奏和表演都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樂曲的內涵。學生的表演有些被動,對樂曲的再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限制。
第一課 春意(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3
第一課春意(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鋼琴曲《致春天》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致春天》,感受樂曲對春天的描繪,尤其是第一與第三樂段,相同的曲調,不同的手法表現(xiàn)不同的情緒。
2、情感目標:“春天”、“春雨”、“小鳥”都向人們“致春天”的來臨,讓我們在音樂的感染下,進一步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
3、能力發(fā)展目標:在聆聽過程中體驗音樂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教材分析
鋼琴曲《致春天》
春天,象征著美麗;春天,象征著生命。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里,萬物蘇醒,生機勃發(fā)。春天,她又是許多著名的詩篇、繪畫和樂章中贊美的對象。《致春天》這首鋼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譜寫的春天的頌歌。
挪威地處北半球的高緯度,冬季漫長而黑暗,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人們熱忱地企盼春天的降臨。一旦大地回春,人們的心情將是何等的欣喜和珍愛啊!鋼琴曲《致春天》正描繪了春天降臨大地的情景,表達了人們喜悅激動的心情。
樂曲為單三段體結構。由主三和弦構成,在明朗的高音區(qū)奏出的兩小節(jié)前奏,向人們傳達了春天到來的信息。在這高音區(qū)清亮的和弦伴奏下,左手奏出了a段柔美、質樸、富有北歐風格的旋律,平靜而深情。
中段(b)出現(xiàn)了一個深沉而富有動力性的音調。它在低音聲部的低八度音的配合下,由中音區(qū)不斷向上推進,有如春天來臨的腳步聲,一刻也不停息。同時也表現(xiàn)了人們期盼春天降臨的殷切心情。此時,高音聲部以八度奏出強而有力的長音,中、低音聲部則以四分音符的和弦為之伴奏。隨著旋律不斷上移,情緒益顯激動,仿佛人們在向春天發(fā)出呼喚。
在小節(jié)之間的短暫間奏后,a段柔美的旋律再次出現(xiàn)。但音區(qū)移高,并且八度演奏,加上流麗、晶瑩的分解和弦音型伴奏,顯得格外絢麗多彩,人們的情緒也更為歡暢熱烈。
尾聲是一連串的分解和弦,清澈、明亮,好似花蕾初綻,色彩繽紛,引起了人們對美好春天的多少無窮遐想。
教學重點
通過聆聽《致春天》,感受樂曲對春天的描繪,尤其是第一與第三樂段,相
同的曲調,不同的手法表現(xiàn)不同的情緒。
教學難點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動作即興表演對春天來臨時人們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發(fā)展變化過程能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無論是借助圖形譜還是動作表示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區(qū)分不同樂段所表現(xiàn)的不同情緒。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知道音樂是用什么手法來表達的,所以重點是對樂曲伴奏及旋律的表現(xiàn)手段的聽辨和區(qū)分。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致春天》
1.介紹作曲家的國籍及作品的背景為導入。
(1)設問:“挪威”地處歐洲的哪里?那里的氣候條件如何?
(2)講解:春天對地處北歐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熱情地譜寫了這首鋼琴抒情小品。
2.視聽《致春天》。
(1)設問:你能根據(jù)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區(qū)分作品的段落嗎?
(2)教師可適時指導,如聽第一段的主題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現(xiàn)主題的片段。還可幫助學生聽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區(qū)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學生聽賞中的困難,幫助他們聽辨三段體的不同情緒的音樂表現(xiàn)。
3.復聽《致春天》。
要求學生在座位上用臉部的表情或微小動作,表達出三段音樂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情緒變化。
4.完成教材中的書面作業(yè)。
(1)畫出第三部分的圖形譜,說明第一與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但情緒不同。
如用同樣的線條,可以用線條的粗細表達其熱烈的情景。還可以根據(jù)想像在圖形譜上添加其他的圖畫等。
(2)完成方格框內的選擇--曲調高、低與情緒的平靜、期待、熱烈。
以上兩個書面作業(yè),因為是在學生通過二次欣賞作品的基礎上獨立完成或學生間的相互討論完成,切忌教師包辦代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像與聯(lián)想。
5.三度(欣賞)創(chuàng)作。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動作即興表演對春天來臨時人們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發(fā)展變化過程能表達出來。不求動作和舞姿的優(yōu)美,主要是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參與及他們對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三、下課
教后記:通過對三個樂段伴奏及不同旋律的分析,學生基本上能聽辨出不同的情緒。然后再通過圖形譜的練習,鞏固對旋律的不同走向的認識,將各種感官融合貫通,體會樂曲的情緒,學生獨立完成加上相互交流討論,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也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思考想象的習慣和能力。最后通過表演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