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春意(第五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一課春意(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童聲合唱《春水》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春水》,感受擬人化的“春水”活潑、頑皮的形象。
2、情感目標:“春天”、“春雨”、“小鳥”都向人們“致春天”的來臨,讓我們在音樂的感染下,進一步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在聆聽過程中體驗音樂豐富的表現力。
教材分析
童聲合唱《春水》
春天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愉,孩子們又使春天顯得更有生氣。歌曲《春水》的歌詞,以生動的語言,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而正是借助“春水”的比喻,表現了孩子們活潑、頑皮的形象以及他們歡欣喜悅的心情,同時也折射出農村孩子關心農事、熱愛勞動的樸實品質。歌曲的旋律輕快活躍,節奏張弛相間。刻畫出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性格。歌曲展現了真摯的童心,散發出濃濃的童趣。
歌曲為多聲部合唱曲,采用多樂句式的一段體結構。歌曲開始時,旋律比較從容、平穩,由主調手法(在多聲部中只有一個主要旋律)構成的三聲部唱出了“春水彎彎地流成了小溪,你看它流呀流呀,多么愉快!”隨即運用模仿式的復調手法,各個聲部此起彼落,相互呼應,節奏也越來越緊湊,使氣氛更為活躍,描寫了溪水在田野上暢流的喧鬧情景。隨后,主、復調手法交替使用,音調時而平靜,時而跳蕩,表現了虛擬的人與自然的對話。最后,旋律載著孩子們關心農活的殷切心情不斷上行,雖然的出現使上升的旋律受到阻斷,但這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在此之后,旋律向上大跳,噴涌出孩子們對鄉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聆聽,感受擬人化的“春水”活潑、頑皮的形象。
教學難點
在聆聽過程中體驗音樂豐富的表現力。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打擊樂器若干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春水是春天的很多畫面中的一幅,《春水》作為多聲部的合唱曲,是從旋律和歌詞兩個方面來表現春天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愉,孩子們又使春天顯得更有生氣。所以欣賞時就要從這兩個方面來入手,體會合唱這種演唱形式對主題的表現力。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春水》
1.自然現象的變化導入。
設問:春水從何處來?
冬去春來,大地回春,冰雪融化,形成春水。
春水又怎樣活動,他們去向哪里?請聽音樂。
2.欣賞童聲合唱《春水》。
設問:
(1)歌曲創設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合唱有幾個聲部?表現出怎樣的情緒?
(3)春水像不像活潑、頑皮的孩子?
3.再聽《春水》,邊聽邊跟著歌聲朗讀歌詞,并在教材的歌詞上劃上小節線(如一次不成,可多聽幾遍)。
4.兒歌與打擊樂。
(1)按教材上標出的節奏,練習徒手拍擊。
(2)可以兩人一組練習,即一人朗讀一人拍擊。
也可以小組與小組練習,最佳方案是個人邊朗讀邊拍擊。
(3)注意速度能與歌曲一樣。
5.徒手為歌曲伴奏:播放歌曲錄音,準確地為歌曲伴奏(按教材上標出的節奏譜)。
6.分組討論,選擇合適的節奏樂器按徒手打擊的節奏為歌曲伴奏。
8.拓展與研究。
設問:
(1)能否設計其他形式表演,并說說意圖。如配樂作畫;小品表演;歌曲伴舞……
(2)重新設計節奏譜,并說說設計的思路與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