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精選2篇)
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1
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第5、6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鈴兒響叮當》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表演《鈴兒響叮當》。
2、情感目標:通過表演,感受少年兒童們在大自然冬季的歡樂,初步體驗音樂的變化發展帶來的美感。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分析
歌曲《鈴兒響叮當》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一群孩子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聲笑語伴著清脆的馬鈴聲回響在田野……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奔放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歌曲為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以3、4的同音反復為主,加上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節奏的運用,塑造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歡快的音樂形象。第二樂段從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小節后半拍開始, “ⅹ∣ⅹⅹⅹⅹ∣ⅹ—”的節奏從弱起進入,這一節奏的重復出現,加上曲調的逐步上移,給人以推動感,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橇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是第一樂段的重復再現,并在結尾用一延長的、漸弱的高音“do”,結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那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
教學重點
學會表演《鈴兒響叮當》。
教學難點
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從讀譜上,在五年級是沒有困難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聲部音準與和諧,尤其是低聲部,所以在學唱中教師多幫助低聲部,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分聲部唱都沒問題,合成時,往往低聲部把握不住,教師這時要給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聽,感受是惟一的辦法。當副歌8小節成功時,他們就樹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悅,這是本歌學習的關健處。
1.教師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為導入:
(1)設問: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個國家的歌曲?歌曲描寫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師歸納:美國歌曲《鈴兒響叮當》,因是人們在冬季滑雪橇時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漸演變為圣誕節等節日歌曲。它深受廣大人民喜愛,長期被當作美國民歌。
2.聆聽歌曲范唱。
提示: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大家對第一聲部的曲調都很熟悉,但第二聲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現就不豐滿,因此大家要仔細聽第二聲部。這歌曲的學唱,采用自由報名參加某一聲部的學唱。想多學一點,音準有把握的同學希望你們報名低聲部,望大家考慮后回答。
3.學唱曲調
(1)分聲部。自由坐成二個聲部的座位,教師盡量尊重學生的選擇,適當做思想工作進行調整,要注意聲部人數的平衡。
(2)教師重點輔導第二聲部。
(3)先學習副歌部分的8小節。
(4)學習主歌部分。
主歌的開始8小節沒問題,是同聲部,只要把弱起拍唱準。問題在后8小節的低聲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樣。因此在學唱主歌部分時,宜將后8小節單獨訓練,教師要多幫助低聲部唱熟練,在后8小節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節。
(5)全曲合成并以歡快的情緒、稍快的速度來演唱。
4.表演歌曲。
(1)在熟練唱好二聲部合唱曲調的基礎上填入歌詞: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歡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選用打擊樂器編創節奏譜,為歌曲伴奏烘托氣氛。可以分組設計,全班分為四個組,每兩組分別設計主歌與副歌的伴奏,進行比較選擇,取長補短。
(4)把歌曲的開始8小節副歌曲調改編成3/4拍。教師可以提示一小節的改編,如多種節奏型的變化,讓學生去發揮。
當學生改編完后,教師要給予表揚,讓學生自己試唱后,集體評價選出1—2改編比較好的曲調,全班進行試唱,并讓學生說說對不同節拍產生不同情緒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編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教后記: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讀譜和樂感上的差異,學習的效率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是合唱曲,所以要照顧到大多數的學生。在少數優秀學生的帶動下,合唱的效果大體上能出來,低聲部的學習花費時間較多,這是一般合唱曲學習都存在的現象。在表演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提高了學生的創編和音樂想象力。
第五課 您好 大自然(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2
第五課您好大自然(第3、4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田野在召喚》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表演《田野在召喚》。
2、情感目標:通過表演,感受少年兒童們在大自然冬季的歡樂,初步體驗音樂的變化發展帶來的美感。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分析
歌曲《田野在召喚》
《田野在召喚》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兒童天真活潑的語氣表現了在充滿生機的春天里孩子們出發去效游、旅行時的歡樂心情,抒發了少年兒童對美好大自然的無比熱愛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調式、4/4拍,由四個樂句構成,曲調規整對稱。歌曲在2小節的伴唱下弱拍進入第一樂句,上下兩樂句節奏緊湊,旋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句的尾音上稍作變化。曲調中的同音反復和帶切分音的節奏運用使得音樂歡快跳躍,極富有動感,加上第二聲部配以固定節奏音型及“啦”的伴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隊效游、旅行的兒童們在充滿著春意盎然的田野中邊走邊唱、歡聲笑語的歡樂神情。第三、第四樂句在節奏上變得較為寬松,旋律舒展,情緒熱烈。兩樂句的曲調運用了變化重復的手法。歌中所唱的“梯里通巴”仿佛是美麗的大自然在熱情地召喚著小伙伴們“快快來吧”之意。曲中的四度跳進及旋律逐漸向上推進使音樂更為挺拔、嘹亮,形成了高潮,表現了孩子們無比歡暢愉快的心情,最后2小節在四度跳進中把音樂推向全曲的最高音,情緒高漲,使全曲始終洋溢著一派歡樂的氣氛,盡情地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表演《田野在召喚》
教學難點
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合唱的訓練上有一定難度的,學生不僅學會演唱,更重要的是做到聲部和諧,將情緒表現出來,同時發揮合唱的作用,使歌曲旋律更豐滿。也希望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田野在召喚》
1.談話導入。
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動,因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賞自然美。你們知道意大利的少年們是以怎樣的心情去旅游?我們從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喚》中去感受一下。
2.聆聽歌曲范唱。
(1)你感受到歌曲怎樣的情緒?
(2)歌曲的低聲部有什么特點?
3.視譜,聽教師范唱(奏)曲調(二個聲部分別范唱或奏)。
(1)前8小節由兩個樂句組成。
設問:這兩個樂句在曲調上、在節奏上有什么特點?(包括高、低兩個聲部的曲調。)
在高聲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緒?
(2)學生分成兩個聲部,自學第1—8小節曲調,教師巡視指導。
(3)在教師指揮下,前8小節用二聲部合成。
(4)后8小節也是由二個樂句組成。設問:這兩個樂句在曲調上、節奏上有什么特點?
師指導下,二個聲部的學生分別學唱各自的曲調。注意弱起拍的附點節奏。
(6)在教師指揮下,后8小節用二聲部合成。注意二聲部的和諧。
(7)在教師指揮下,完整地唱全曲。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潑的情緒唱好。
4.學唱歌曲。
(1)用la來哼唱二聲部合唱。注意聲音和諧。
(2)低聲部仍然用la來哼唱,高聲部朗誦歌詞(按節奏進入)。設問:想像一下,低聲部表達了怎樣的情緒與情景?
(3)二聲部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輕聲唱歌詞,但速度與情緒依舊。
5.表演歌曲(創造與實踐)。
(1)分組討論研究:用什么手段與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教師不給予范圍,但在巡視時,根據學生的研究情況適時給予提示與指導,如:低聲部不用la,用其他虛詞;再如配上打擊樂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領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誦加歌唱;歌唱與伴舞等。)
(2)分組展示各組的創造成果。
(3)評價與表揚。
6.小結:大自然給我們帶來了生機,田野活動給了我們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您好!大自然。
三、下課。
教后記:通過學習,學生基本上完成完整的合唱表演。由于學生的樂感存在的差異,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很好的掌握。所以在后面的表演中,就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工合作,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特長,組成較為良好的表演陣容,達到比較完滿的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