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音樂四年級上冊教案(通用2篇)
人教社音樂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在識譜能力上還欠缺,需要加大學習力度;同時,這個年級的學生不善于表現自己,不敢表現自己,過于羞澀,因此,在平常的音樂課教學中應多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表現中來。
二、教學目標
1、能聽辨不同類型的男聲和女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2、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3、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和段落的變化,并能夠運用體態、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映;
4、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5、能夠體驗并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6、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7、能夠初步分辨小型的音樂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
8、在演唱歌曲時,能夠對指揮動作以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9、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的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10、能夠背唱歌曲4——6首;
11、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
12、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13、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14、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15、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音源資料表現一定的情景;
三、教材重難點
1、從本學期開始,音樂知識的難度與深度在明顯的增加,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教學方法,以免使學生感到厭倦和困難;
2、歌曲教學逐漸開始了簡單的二聲部。因此,對學生進行二聲部的訓練是一個重點,為今后的二聲部歌曲的學習作好鋪墊。
四、教學策略
1、通過設計安排一些音樂實踐活動以及音樂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興趣、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興趣。
2、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音樂學習中感受到美、鑒賞美、體驗美。
3、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感興趣。
五、課時安排
東海漁歌 ——————————————————————5課時
我們的田野—————————————————————4課時
民族的節日—————————————————————4課時
山鄉牧童——————————————————————5課時
故鄉的橋——————————————————————2課時
音樂中的故事————————————————————4課時
民族的舞步—————————————————————4課時
八音盒———————————————————————3課時
人教社音樂四年級上冊教案 篇2
第五單元 故鄉的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教學目標:
1、能快樂地演唱歌曲。
2、和諧地與同學合作演唱二聲部合唱。
3、根據歌曲創編舞蹈動作。
教學過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橋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是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人類文明的象征。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橋”這樣一個單元,通過學習橋,了解人類豐富的情感生活。先聽一首以橋命名的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2、這是一首歡快的舞曲,音樂簡短,曲調平易,節奏規整,適宜與舞蹈。
二、學唱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1、請學生學唱《在阿維翁大橋上》。
2、采取獨唱、齊唱兩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別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勵學生出判斷,哪一段采用齊唱比較好,哪一段采用獨唱比較好。
三、合唱部分的學唱
1、教師板書低音聲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師演唱高聲部曲譜,學生在高聲部第二小節進入,輕聲演唱低音聲部骨干音。注意結束小結mi與sol三度音程的結合。
2、請部分學生演唱高聲部曲譜,一部分學生演唱低聲部曲譜,輕聲合唱。高低聲部分分別延長各自的歌詞,輕聲合唱。
四、聽音樂,創編舞蹈
1、歌曲唱會之后,同音樂引導學生創編簡單的舞蹈動作,發表個人的意見,展示個人的設計。
2、學生集體學習其中兩個動作。
3、學生圍坐一圈,請三、五個學生唱著歌曲邀請其他座位上的同學跳舞。
五、結束全課
教學反思:
學生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和諧的演唱二聲部的旋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用課堂樂器演奏《在阿維翁大橋上》。
2、欣賞歌曲《北京的橋》、《橋》。
教學目標:
1、學習用課堂樂器演奏《在阿維翁大橋上》。
2、欣賞歌曲《北京的橋》《橋》。
教學過程:
。ㄒ唬⿲胝n題復習上堂課學習的歌曲《在阿維翁大橋上》。
。ǘ┞犚魳,初步感受樂曲《橋》。
。ㄈ┞牁非稑颉罚惺芤魳返那榫w。
1、這首歌曲描繪了水鄉小橋的特點,請同學們再聽音樂回答,水鄉的小橋有什么特點?歌曲采取什么音樂形式來表現?
2、歌曲以說話的口氣,長短不一的節奏,舒展的音調,描繪了水鄉小橋的特點。歌曲的第二段還是描寫橋嗎?如果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鄉之情,曲調和節奏與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為什么這樣處理?
4、歌曲高潮安排在歌曲接近尾聲處,請同學們跟著錄音機學唱,體會體會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演唱。
。ㄋ模雎牳枨稑颉罚榻B自己所知道的橋。
1、在歌曲的背景下,說說同學們所知道的橋。
2、聆聽歌曲《橋》,說說個描繪的橋在祖國的什么位置。
3、除了從歌詞判斷,我們還可以從歌曲曲調的特點來判斷。
。ㄎ澹┏醪礁惺芨枨侗本┑臉颉
1、歌曲《橋》具有什么地方特點?也許學生們無法判斷,下面再來聽一首歌曲,對比兩首歌曲,聽一聽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樂,哪一首更像南方音樂。
2、聽歌曲,引導學生思考,這首歌曲取一個什么曲名比較合適。
(六)欣賞歌曲
1、聆聽《北京的橋》,感受歌曲的情緒,說說個基本情緒。
2、聆聽音樂,根據歌曲情緒變化,說說歌曲分為幾部分。
3、跟著錄音機哼唱前奏、間奏、與尾聲,說說這些伴唱部分在歌曲中表達了什么情緒和意境。
4、跟著錄音機哼唱歌曲,說說歌曲主歌與副歌音樂有什么不同。
。ㄆ撸┍容^《橋》《北京的橋》與《在阿維翁大橋上》三首歌曲的異同。
根據學生個人能力和理解,自由發揮,暢所欲言。
(八)用課堂樂器演奏《在阿維翁大橋上》
1、學生試著默彈歌曲曲譜。
2、唱歌詞,用樂器伴奏。
3、請一部分學生唱歌一部分學生舞蹈,一部分學生演奏課堂樂器,集體表演。
第六單元 音樂中的故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教學目標:學生體驗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緒,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歌曲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唱好變音唱好變音,注意音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踴躍發言說說媽媽給自己講故事時,有什么感受?下面,我們來聽聽這首歌曲中的小朋友在聽媽媽講故事的情景,他有什么感受?同學們聽了以后又有什么感受?
二、欣賞:完整的欣賞全曲,學生體驗歌曲的意境和基本情緒,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歌曲的理解。請同學們說說聽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介紹歌曲:歌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了小主人公在美麗的、恬靜的夜晚,聽媽媽在場院里給他們講故事的幸福場景。第二部分敘述了媽媽在舊社會的痛苦生活,控訴了舊社會的不公。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復。所以,歌曲是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
1、歌曲:
教師彈奏樂段的歌詞和旋律,讓學生隨琴輕聲的哼唱,體會歌曲的感情。
第二樂段進行欣賞,與第一段進行比較,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演唱形式的聽辨,每一樂段的演唱形式不同,為什么,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表達不同的情感。這是與歌曲所表達的情緒緊密聯系的。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復聽全曲,要求學生說出全曲中有那些重復的旋律,或者樂段。
全體演唱,老師和學生一起演唱
完整復聽全曲。說說歌曲中哪是重復出現的?完成聽聽想想。
五、小結:每個人將今天的感受寫下來,最好能寫成日記。
教學反思:學生有表現力的演唱歌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管弦樂《鵝媽媽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教學目標:
1、欣賞管弦樂《鵝媽媽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
2、展開想象,根據音樂講述《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的故事。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暩枨堵爧寢屩v那過去的事情》,引人新課。
1、復習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2、引入新課。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創作了管弦樂作品《鵝媽媽組曲》,用音樂敘述了鵝媽媽講的5個故事,今天一起來聽聽其中的兩個故事。鵝媽媽講了兩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聽音樂之后回答。
3、這兩首樂《小拇指的故事》和《瓷偶女皇》。請學生回答哪一首是《小拇指的故事》,哪一首是《瓷偶女皇》?為什么?教師可根據情況再次播放音樂。
。ǘ┬蕾p管弦樂《小拇指的故事》
1、有誰知道童話《小拇指的故事》請給同學們講一講。拉威爾創作的樂曲《小拇指的故事》講了些什么?聽音樂,進一步感受樂曲,并說—說樂曲中的《小拇指的故事》。
2、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哼唱樂曲中的主題。請學生說說主題的音樂形象。
3、學生在樂曲的伴奏下講述自己根據音樂所想象的故事情節。
(三)欣賞管弦樂《瓷偶女皇》
1、教師講述童話劇《瓷偶女皇》、拉威爾創作的樂曲《瓷偶女皇》是不是對這個童話故事的完整的敘述?聽音樂,正確地回答。
2、這一步感受樂曲,并說一說樂曲是什么風格的音樂,作曲家為什么要采取這樣風格的音樂。
3、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哼唱樂曲中的主題,請舉生說說主題的音樂形象。辨別樂曲中演奏主題的主奏樂器,并說出這種樂器屬于管弦樂中哪個樂器組。
4、學生在樂曲的伴奏下,講述自己根據音樂所想象的故事情節。
。ㄋ模┙處熃Y合上堂課內容總結本課。
1、齊唱或獨唱,或兩種表演形式結合的方式演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2、結合本堂課欣賞的管弦樂《鵝媽媽組曲》《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說說作為敘事性音樂,上堂課演唱的《聽媽好講那過去的事情》與這堂課欣賞的樂曲,在音樂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有何差別。
教學反思:說出是否喜歡樂曲,并說出理由。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并表演歌曲《老鼠和大象》。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有表情地演唱。
2、完成老鼠和大級節奏游戲。
3、能在演唱中表演《老鼠和大象》。
教學過程:
。ㄒ唬┖喍痰鼗仡櫳蟽商谜n的內容,引人新課。
1、上兩堂課同學們聽了媽媽講的故事聽了鵝媽媽講的《小拇指的故事》《瓷偶女皇》。這堂課我們聽一聽《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2、放錄音《老鼠和大象》。
3、教師板書老鼠和大象的節奏游戲,請學生分組練習,力求將這兩種不同動物的形象表現出來,然后組合在一起。
4、請學生朗讀歌曲第二段“一只很小很小的老鼠……”注意朗讀的音量和語氣。然后在朗讀中加入老鼠和大象的二聲部節奏背景。
。ǘ┙處煼冻独鲜蠛痛笙蟆
1、教師范唱歌曲。教師演唱之前,要求學生先表演老鼠和大象的節奏游戲作為歌曲的前奏,教師演唱當中,要求學生朗讀和表演帶節奏背景的第二段歌詞。師生合作共同完成《老鼠和大象》的歌唱。
2、教師與學生跟琴學唱歌曲,鼓勵學生積極學唱,盡快做到用歌聲講述《老鼠和大象》的故事。
3、教師分析歌曲中緊湊與舒展的勞動形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比處理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歌曲二聲部合唱部分,是多么舒展開闊。然后在學生的演唱中,教師加入二聲部合唱的低音聲部。
。ㄈ┙處煄ьI學生學唱二聲部合唱
1、在高聲部輕聲哼唱中,哼唱低聲部的音高,可以先放慢速度學唱。
2、當兩個產部各自都能聽到對方的聲部,戰到聲部融合的感覺時,稍微調整一下音量,達到兩個聲部音量的平衡。
。ㄋ模┖铣杀硌,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學生有表現力的歌唱與表演《老鼠和大象》。能和諧的演唱歌曲中的合唱部分。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鋼琴獨奏曲《洋娃娃的夢》。
教學目標:
1、欣賞鋼琴曲《洋娃娃的夢》。
2、根播音樂創編洋娃娃的故事,并隨音樂表演。
教學過程:
。ㄒ唬⿵土暽咸谜n內容導入新課。
1、演唱或表演《老鼠和大象》。
2、告訴學生本堂課欣賞的樂曲與洋娃娃有關,認真聆聽,洋洋娃娃在做什么?
。ǘ┬蕾p音樂《洋娃娃的夢》。
1、聽錄音,教師自己彈奏或請學生彈奏《洋娃娃的夢》。
2、啟發學生思考,樂曲表現了洋娃娃幾種不同的情緒,或洋洋娃娃身邊發生了哪些故事情節。
3、請學生隨著音樂講述自己聯想到的內容。
。ㄈ┞犚魳,創編洋娃娃的故事。
。ㄋ模┰凇堆笸尥薜膲簟返囊魳繁尘跋卤硌。
(五)分組表演整個單元的四項內容(五個故事),結束全課。
教學反思:欣賞樂曲是富有想象力,學生愿意參與到表演活動中。
第七單元 民族的舞步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秧歌舞》
教學目標:這是一節以聲樂教學為主的綜合課。通生們自學、小組學習和教師指導學習等方式,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感受歌曲熱烈歡快的情緒、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簡單的秧歌舞的伴奏譜。
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播放錄像《民間秧田隊》
提問:他們在做什么?這種舞蹈形式叫什么?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
2、揭示課題。
3、初聽歌曲:提問:歌曲的情緒?
4、記憶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成幾句?
5、學唱歌譜、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歌譜。
6、教師指導學習:正確演唱歌曲中的附點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節奏。
7、學習歌詞:指導學生正確演唱。
8、學習鑼鼓點:提問:歌曲中用怎樣的聲音表現鑼鼓?
9、出示節奏譜:小組學習,分組進擇樂器先節奏譜練習。
10、課后拓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組選一個項目(舞蹈、樂器、歌曲)進行研究性學習。舞蹈組:學習基本秧歌舞步,創編一個簡單的舞蹈組合。唱歌組:搜集我國其他地區的秧歌資料(文字或音響)。樂器組:創編或演奏秧歌鑼鼓節奏.為歌曲伴奏。
教學反思:
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掌握、學習歌曲的能力提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民族舞蹈秧歌
2、復習歌曲《秧歌舞》
教學目的:復習歌曲《秧歌舞》,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以小組形式匯報學習成果。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創造性的表現歌曲。
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回曲《秧歌舞》
2、唱歌小組匯報:
介紹秧歌的歷史和發展,請同學們欣賞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創編新詞的《秧歌舞》并教唱全體同學。
3、樂器小組匯報:
用學會的樂器演奏歌曲。
用鑼鼓為秧歌伴舞,節奏可選用書上的固定節奏,也可是學生創編的新節奏型。
學生在樂器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組匯報:
介紹秧歌的基本步伐。
全體學生在舞蹈小組的組織下,一拍一動學習秧歌步,并能夠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舞蹈小組表演創編的秧歌舞小組合(這具:手絹、扇子)
5、學生在鑼鼓聲中載歌載舞,表演唱《秧歌舞》。
教學反思:
學生小組學習中的合作情況良好,收集、整理和宣講資料的能力提高。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欣賞《阿細跳月》
教學目標;通過欣賞民樂合奏《阿細跳月》,記憶樂曲的旋律主題。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旋律特點,學習彝族“跳月”的基本動作。
教學過程:
1、導入:欣賞樂曲《快樂的羅梭》。
提間:有誰知道這首樂曲的名字?它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舞曲?
這是我們在一年級的欣賞的彝族舞曲《快樂的羅梭》。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彝族樂曲《阿細跳月》。
2、初聽樂曲,體驗樂曲的情緒。(熱烈)
3、介紹樂曲名稱:
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山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稱“跳月”!鞍⒓毺隆笔撬麄冏钕矏、最普及的民間優秀集體舞蹈之一。
4、視唱樂曲主題:
掌握5/4的節拍特點:體會樂曲的旋律特點。
以加do、mi、sol為主要旋律音,沒有出現fa、xi兩個音:每一小節的最后兩拍都是由521組成。
5、運用課堂樂器,演奏樂曲主題。
6、再聽樂曲:
在521處拍手。
7、再聽樂曲:這個主題在樂曲中出現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賞:
①第一部分:主題出現幾次?每一次有什么變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诘诙糠郑褐黝}出現幾次?音色有什么變化?
、鄣谌糠郑褐黝}出現幾次?速度有什么變化?
9、欣賞舞蹈《阿細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腳右側一步,左腳跟到右腳,右腳再右側一步.左腳向右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左腳左側一步,右腳跟到左腳,左腳再左側一步.右腳向左腳方向空中蹬兩拍。
學生兩排相對,方向可相對或相反,空中蹬腳兩拍,擊掌兩次。
11、在《阿細跳月》的樂曲聲中,邊舞邊唱(拍手處:嗨嗨)。
12、課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數民族的舞蹈資料,學習一種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
教學反思: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生能安靜聆聽音樂,并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情緒。學生能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樂曲熱烈歡快的情緒。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活動:民族歌舞
教學目標:這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根據各民族的歌曲創編簡單的民族舞蹈,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1、導入:歡快優美的舞蹈《愛我中華》為這節課拉開序幕。
提問:你們能告訴我剛才的這段舞蹈中出現了那些少數民族嗎?
漢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
2、民族歌曲擂臺賽: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復習所學過的舊知識,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后面的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3、自學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
以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及多元的文化。
蒙古族舞蹈大多雄壯有力、樸實奔放;維吾爾族舞蹈利落輕快、婀娜多姿;傣族的舞蹈動作細膩、優美抒情;藏族舞蹈氣勢磅、技巧性很強;漢族的舞蹈更是種類繁多、爭奇斗艷。
4、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已有的舞蹈基礎為民族歌曲進行即興的歌舞創編活動。
①根據《金孔雀輕輕的跳》歌曲創編傣族的舞蹈。
、诟鶕抖嗝纯鞓罚嗝葱腋!犯枨鷦摼幉刈宓奈璧浮
③根據《草原贊歌》歌曲創編蒙古族的舞蹈。
、芨鶕哆^新年》歌曲創編漢族的舞蹈。
、莞鶕锻薰犯枨鷦摼幘S吾爾族的舞蹈。
5、學生匯報展示他們創編的節目〔有條件的學校提供簡單的服裝道具〕
教學反思: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第八單元 八音盒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合唱歌曲《鈴兒響叮當》
教學目標:
l、培育學生熱愛自然、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并能在歌聲和面部表情中表現出來。
2、歌聲整齊,吐字清晰靈巧,合唱初步和諧。
3、背唱這首歌曲。
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介紹本單元名稱《八音盒》的意義,先介紹八音盒(最好能找到八音盒的實物),再講述本單元取名八音盒的含義。
雪橇對于我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不居住在北方的人們很難體會乘坐雪橇滑行的樂趣,但我們又確實都了解雪橇,這大多是從影視中見過的,同學們知道雪橇有什么用途嗎(學生議論)。對!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運送物資的,后來主要是供旅游者娛樂和用于體育比賽了。同學們知通雪橇是用什么拉的嗎(學生們議論)。對!一般都是用馬或狗來拉的。在少數地方也有用牦牛拉的(主要是運輸物資)。在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馬拉的,馬的脖子上還系著鈴呢,雪橇上乘著歡樂的孩子們,他們迎著大風雪,揚鞭唱歌,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這種勇敢、自信、樂觀的精神,要更加熱愛音樂、熱愛歌唱、熱愛生活、樂觀自信,這就是我們能不能唱好這首歌的前提。
2、播放范唱錄音(合唱)。學生隨錄音輕輕唱歌詞,注意第2、4、6小節中弱起的詞句。
隨教師的琴聲學唱第一樂段的歌詞。
3、完全采用聽唱法來學習合唱是很困難的,效果也不會好,因為學生們很難從兩個聲部中分辨出第二聲部來,大多跟著第一聲部跑。所以教師在教唱第二樂段(合唱部分)時須重點教唱第二聲部,在基礎較好的班級中,可以先教歌譜,再教歌詞。
在教唱過程中,順帶學習反復跨越記號。還應注意用1=d的調高,不要用l=f。
4、再次欣賞歌曲的范唱,要求學生特別注意合聲部分,并努力向錄音里的效果靠攏。
5、整體練習、逐步做到感情投入,表情愉快,吐字清晰、合唱和諧,并能初步背唱。
教學反思:
學生演唱歌曲是感情投入,表情愉快,歌聲整齊。合唱是兩個聲部演唱的和諧。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管弦樂合奏《維也納的八音鐘》《打字機》
教學目標:
1、在欣賞生動形象的器樂曲中獲得樂趣、更加熱愛音樂。
2、在欣賞器樂曲的過程中能逐步注意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要素對于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3、通過模仿學習創編,培育求新求異思維,對創編感到興趣。
教學過程:
1、導入
本節課我們要欣賞兩首非常好聽、非常生動形象的器樂曲。欣賞器樂曲,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了,大家要繼續努力、器樂曲沒有歌詞,全都靠音樂本身來表現它所敘述的內容,這就給了我們廣泛的聯想、想象的空間,但這也不是毫無根據的亂想象,因為音樂本身已經結了我們不少“信息”,例如旋律、節奏、速度、音區、節拍等都與所表現的內容有關。就速度來說,表現興奮熱烈的音樂一般都要快些,就節奏來說,表現深沉、思考的音樂一般都要疏些。例如下例a與b,a顯然更適合表現深沉、思考的情緒,而b的節奏過密,更擅于表現歡快或緊張的情緒了:
下面我們來開始欣賞,欣賞時要靜心地聽,積極地想,還要注意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有些什么特點,經常堅持這樣來欣賞音樂,我們的音樂欣賞水平就能大大提高了。
2、欣賞管弦樂合奏《維也納的八音鐘》
從課本上的插圖談起,介紹八音鐘和維也納(學生也可參加議論)。
介紹作曲家柯達伊。
《維也納的八音鐘》是柯達伊的名作(哈里.亞諾什組曲)中的第二首,描寫哈里正在吹牛,說是自己與國王的公主到維也納王宮去游逛,看到了宮中很多的八音鐘,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八音齊鳴的音響,然后出現了課本中列出的主題。這個主題不時出現,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現了八音鐘里的小人、小鳥正在歡樂地舞蹈。同學們可以想象王宮內不只一臺八音鐘,而是好幾臺,所以音樂是顯得非常熱鬧的。
欣賞音樂。
請學生談談聽后的初步感受。
復聽。提醒注意主題音樂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和課本中要求填寫的音。
單獨播放主題音樂幾遍,要求學生完成填空的練習,在這過程中應反復提示只有三個音可供選擇。(如是用簡譜填充則非常方便,如用線譜,則先要明確do’在第五線上,才能正確填寫)。
3、欣賞管弦樂合奏《打字機》
現在,打字機早就被電腦所代替,同學們很少能見到打字機了,但偶爾在舊貨市場上還能見到,教師介紹打字機.最好能找到實物帶進課堂讓學生觀察。
這首樂曲形象地描繪了打字機工作時的聲響,非常形象,十分生動。作者安德森是美國的輕音樂作曲家,他十分擅長創作形象鮮明逼真的管弦樂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視為兒童們創作出既好聽又生動的小曲,例如我們早已欣賞過的《跳圓舞曲的小貓》、《打切分間的小鬧鐘》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欣賞音樂
請學生說說聽后的感受。
復聽。提醒注意回鈴的聲音和掉轉機頭的聲音,學生可自由隨音樂模仿用打字機打字的動作,動作不要求統一,但應注意合著音樂的節拍。
分組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隨管樂敲擊。
4、創編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作練習,我們先來唱一唱課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鈴鈴,叮鈴鈴,快樂的歌”)。
手機的鈴聲是怎樣的呢(學生議論),手機的鈴聲是五花八門的.有的發出嘟嘟的聲響,有的與電話鈴聲相似,更多的是一段電子音樂,因此我們也可以從多方面去設計,不一定局限在“叮鈴鈴”的聲響,同樣,節奏也可以變,但是要與后面的自然連接,這就是難點,F在我們可以以同桌為組.兩人一組共同商量。
教師抽查幾組的創作(可出只是口頭的),如學生記譜能力欠缺、可由學生唱教師記。
教師選擇幾個公布.師生共同演唱評議。
再用同樣的方法填寫自行車的鈴聲。
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思維.教師可就“叮鈴鈴”三個字.給學生提供多種節奏。如:
等。
教學反思:
學生能專注的感受樂曲,在音樂創編活動中表現音樂思維能力。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音樂活動《鈴兒響叮當》
教學目標:
1、熟練地演唱《鈴兒響叮當》,合唱更加和諧動聽。
2、在分組合作表演《鈴兒響叮當》時充滿自信,配合好。
3、用歌聲、器樂、動作參與表演,感受集體學習音樂的愉悅。
教學過程:
1、導入
前節課我們巳經初步學會了合唱歌曲《鈴兒響叮當》,這帶課我們就要將演唱、演奏和表演結合起來,讓我們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表演,自由地創造,把一切膽小、害羞、自卑一掃而光。
2、復習歌曲《鈴兒響叮當》
要成熟練背唱,富有表情,合唱和諧。
按照課本上的要求設計力度的變化,造成雪橇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情景。教師可加一前奏,提示速度和力度。如:
3、分小組為第二樂段配上打擊樂器
請學生思考、探索:選用哪些課堂打擊樂器,用什么樂器來主奏表現“叮叮當”的鈴聲,如何表現雪橇漸漸遠去的效果,各個樂器采用什么節奏,主要的節奏型是什么等。
抽查幾個小組,教師彈琴(第二樂段),學生配以打擊樂器,師生共同評價。
4、用課堂樂器演奏第二樂段
從技術上來看是不難的,難的是調。這首歌應采用1=d,但豎笛難以吹奏,口琴無法吹奏,只有口風琴可以。如改成1=f,豎笛只要學會b7就用吹奏,口琴仍不能,但唱起來調略嫌高,最后一個ⅰ可能上不去。
最簡單的辦法是采用l=c來吹奏,雖然唱時歌聲會沉悶許多,但這是一個兩全的方法,而且學生邊喝邊奏邊演其熱烈的氣氛將會彌補定調過低的缺陷。
5、分小組設計表演動作
學生有的扮演拉雪橇的小馬,有的扮演坐在雪橇上的兒童,他們都戴著富有童話色彩的頭飾,有的手中還抱著布絨玩具或拿著氣球,要設計好馬如何拉,兒童們如何雀躍歡呼,還要注意設計好“雪橇”的行進路線。
抽幾個小組當眾表演。
幾個小組共同表演(注意各個“雪橇”不能撞車)
6、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活動
部分學生歌唱,部分學生伴奏(課堂樂器和打擊樂器),部分學生表演,掀起高潮,但要注意防學生因情緒興奮而使歌聲喊叫,要引導學生做到情緒熱烈,歌聲優美。
教學反思:
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積極參與,用打擊樂器伴奏是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