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詳細課堂實錄三
現在倡導真實、扎實、樸實的課堂,陳先云老師說——所謂“實”,表現在課堂上花架子少了,語文教學的目標漸漸明確了,訓練的意識加強了,更加求真務實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家越來越認識到,語文學科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不能談化語言訓練。所謂“活”,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這一課,在這三“實”上,做得非常好。
有一段時間,我們曾經一度回避提到“訓練”,仿佛提“訓練”就不是新課程。然而,忽略了語言文字訓練而空談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缺乏支撐的。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訓練是需要的。《花鐘》一課的教學,最大的成功點就在于匠心獨運的語文訓練。將“實”與“活”結合起來。
一、將生字新詞的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并且始終以文本為依托
李曉密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恰當地設置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扎扎實實,而且科學有序。從多種方式的認讀,到理解運用,都有精當的設計。先是隨課文認讀“帶有拼音的詞語”,再是“離開課文中的這些拼音”讀,然后在讀中思考“這些詞有哪幾個在課文中是用來描寫花的”,繼而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花色”的詞語并在老師的點撥、啟發(如“艷麗”和“淡雅”)乃至真實的感受(如“嬌嫩”、“舒展”)了詞語的意思,接著是學習“描寫花開的句子”,這些環節的設計,充分考慮了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了訓練。我們看到了兒童學習語言和內化語言的過程。例如:
師:那如果我說什么花開,你能對出時間來嗎?
生:能!
師:這么有信心。準備好,可以搶答。萬壽菊開了——
生:五點。
生:下午三點。
師:你說五點就錯了,是吧?看清課文,花的開放時間能那么準嗎?不能吧?那,你應該用什么詞來說更好一些呢?書中就有一個詞,剛才咱們還讀過好多遍呢!哪個詞?
生:左右。
師:對,書中有“左右”,還有哪個詞?
生:大致。
師:現在我再說一種花,你要把它開放的時間對出來。注意聽,月光花開了——
生:晚上七點。
生:晚上八點。
師:呵呵,你說。
生:晚上八點。
師:剛才說了,用上什么詞說得更好一些?你說。
生:晚上七點左右。
師:應該是七點左右。再說一個,注意聽。午時花開花了——
生:12點左右。
師:除了用“左右”、“大致”,還可以說什么詞?你說。
生:大概。
師:大概12點,是嗎?還可以說——
生:大約12點。
師:還可以說——
生:差不多。
從簡單的一處訓練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左右”,知道如何準確地表達,而且拓展了信息量(大約、大致、大概、差不多等等詞語的巧妙“帶進”),讓學生真正學會了運用語言。這樣的例子在本課中還有多處,不再贅述。
后來教者安排制作花鐘,也是很精巧的一處設計,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自主制作花鐘(至于課堂失控,另當別論),都將“訓練”與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在一起,別具匠心。
二、自然教給學生方法,潤而無聲。
語文學習過程中應該自始至終關注三維目標的落實,讓學生學到知識,培養能力,習得方法,養成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李老師的這一課,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注意適時進行方法的傳授,自然而不造作。在指導學生初讀時,教師提示“剛才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而且我還看到有些同學在翻字典,這是你學習生字新詞一個很好的方法”,在引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時候,教師提示“我們要想記住哪一個生詞,就可以像剛才這樣,把這個詞放在句子里,多讀幾遍,你一定會記得很牢的”。
這一課中對于當堂積累的處理也是很大膽的,這樣的案例我們以前很少見到。一般來說,我們都將這樣的“詞句積累”置于課末或課外。李老師的處理不僅是對“積累”的重視,更體現了對積累方法的關注和引導。如,李老師說“以后,你如果再聽到,再看到描寫花的詞語,都可以摘抄到這一頁上。誰的這一頁最先填滿了,你的詞語就最豐富了”。這樣的“學法指導” [以往我們看到更多是教師歸納出來,板書或者齊讀,落實卻大打折扣] 這一課還有一些,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對孩子今后的學習卻可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如春風化雨一般,滋潤孩子的心田。
三、以生為本,樹立新型師生關系
好的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身心需求。現在,我們強調課堂上的“雙主”,即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說來簡單,在課堂上如何落實?李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也有體現。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有一顆善于洞察心靈的心,有一顆真誠理解的心,有一顆寬容且善于點撥的心。舉例來說,如何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看看以下片斷:
師:哦,還有啊?
生:暮色。
師:他說暮色是說花的,大家趕快讀一讀帶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那我問問你,(面對剛才答錯的那個同學)讀了課文你認為這個詞是描寫花的嗎?
生:不是。
師: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時候的天色嗎?你再讀讀那句話。
生(默讀后):晚上。
師:幾點鐘?
生無語。
師:誰告訴他?周圍的人誰讀到那句話了?
生(就是那位答錯的同學):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