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月光曲》第一課時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么不叫“月光歌”?(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么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么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里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今天的書啊?今天的書是怎么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
生: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他說最后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系。那么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么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后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么話。開始。(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么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里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涌。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通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