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評課稿的撰寫
“把優點說夠,把缺點說透”其一是指:注重教師的潛在發展性,不說套話、少說正確的廢話,力求緊扣教研主題評出特色,評出個性,避免面面俱到。對于教學經驗豐富的執教者,要著重評價所展示的教學個性、可推廣的應用價值,對于新教師,不能求全責備,充分發掘其閃光點,激發其內動力,應該滿懷熱情地在教學理念、教學規律促其思、促其悟。
其二是指:對于一堂課的成功經驗與典型失誤,有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要從理論上做深刻剖析,從理性上找到根源,從實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課,以理導課,以理服人。對于一堂課的教法與學法,要善于歸納總結,補充完善,以便改進指導教學。這樣的評課才具有前瞻指導性。
其三是指: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誠懇地分析問題,要對教師分析處理教材、了解學生、組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序等諸方面做一透視,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特別要具體表達改進建議。盡可能擁有一個“診——斷——治”的過程。請看兩位青年教師聽了《我是什么》后的評課片段:
片段一、趣味鏈接中對話——其樂融融
有效、真實的對話,必須讓學生“入乎其內”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去,而本文作為一篇科普小品文,如果單純地講解,演示,容易上成“常識課”,教師充分挖掘文中的“趣”點,以學習方式的“趣”引爆孩子心靈上的興趣燃燒點,通過一系列的趣味鏈接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1、鏈接媒體。二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是直觀性,“我會變成云”一段中關于“白衣服、黑衣服”孩子光從字面難以準確地把握,教者及時以媒體圖片幫助學生建立感知,促進了對文本的對話。又如孩子們對“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雖有了解,但不清晰,也通過圖片讓孩子有視覺上的沖擊,把孩子一步步推向文本的深層,從而融入文本。
2、鏈接游戲。孩子尤其是低段孩子好玩,有目的地把游戲融入課堂,無疑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初的猜謎,識字環節中的魔方等趣味游戲無不體現了在愉悅的實踐中讓孩子們識字。
3、鏈接想象。第3段的教學中,教師在音樂的烘托下動情朗誦,讓學生閉眼想象,在想象中躺著的語言文字立起來了,在頭腦中幻化成一幅幅圖畫,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片段二:在感受孟老師教學設計的精心、組織教學的匠心同時,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教材的處理上也有我自己理性的思考:
1、語言的品味與情感的體驗和諧共振了嗎?
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在課堂上創設氛圍固然重要,但我們還得讓學生通過讀,進入文章的意境。使“讀”浸潤到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讀的快樂!
如“第二段”的“落、打、飄”,三個動詞讓學生品味,學生隱隱地感覺到用詞的精確,但這時,如果能扣住“小水珠、小硬珠、小花朵”這些詞兒共品,“小水珠——落”“小硬珠——打”“小花朵——飄”多么富有詩意的情蘊呀,教師為什么不讓學生去感受,去領略一番呢!
同樣,第三段的語句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一幅悠閑、快樂的畫面,這一段的教學設計是僅僅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還是應該通過“初步品味語言”來活化課文的語言呢?顯然,孟老師只重視學生“想像、說話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品詞品句,咬文嚼字”能力的提高。“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多么富有童趣的語言呀,教師卻將這么好的語言學習資源浪費了。可惜啊!
課堂上,教師很重視文章內容理性的分析,而忽視了情感的深度體驗,讓我們感覺課上得比較“飄逸”,沒有“讀”到孩子的心靈深處。
2、字、詞的認讀能孤立進行,能脫離具體的語境嗎?
初讀環節,教師讓學生四人小組游戲式自由學習字詞,而后教師檢查,再次復現。這樣,字詞就成了簡單的文字符號,失去應有的情韻。如果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認讀,去復現,還字詞一種依附的意境,這樣,我們的孩子語感的培養就能從字詞開始。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哪怕看到一個字,一個詞,就能想到一種意境,一幅畫,那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師苦苦追求的境界嗎?
3、支離破碎的讀能提升學生的朗讀層次嗎?
在品讀環節,孟老師總喜歡讓學生分句讀,“穿白衣服的、黑衣服的、剩余的”“睡覺的、散步的……”一句一句分開來讀,原本整體的語段,意境和諧的塊面就被支解得支離破碎,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被隔裂,文章的畫面被破壞,致使朗讀的層面提升不明顯。再者媒體只是外在的感染,代替不了內心的體悟!
讀到深處情更濃。一堂課下來,容量很大,如果能去掉課文最后一段的品讀,多一些時間引領學生細細地品味前三段,然后積累相關的語段,那該多好!
3、倡導反思性自評
一堂課的成敗得失,執教者應該有切身體驗,任何一堂課都不能缺失執教主體的自我評價,自評的過程就是反思提高的過程。通過自評可以使執教者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別、自我總結、自我調整,十分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條件的學校可定期給每位教師錄制教學實況,讓教師在真實的過程中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進行剖析審視,十分有利于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