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評課稿的撰寫
三、評課的模式
承前說過,評課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有一定的規則可依據,存在某些定式,但評課又是一門藝術,所以不能定式化。下面簡單談談常見的四種模式,以供參考。
1、主題式。顧名思義,就是以某種教學理念為抓手、為線索,去展開評析。這類評課往往縱橫捭闔、貫通全課;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舉例:
如何促進對話的有效性 《珍珠鳥》一課教學評析《珍珠鳥》是現代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散文,文章筆調清新俊秀,自然流暢,“我”對珍珠鳥的百般呵護與喜愛以及珍珠鳥和“我”的日益情深在作者細膩真實的描寫中躍然紙上,使人一讀就生喜愛之情,并很容易投入其中,是一篇內容真實、情感真切、意義深刻且文字優美的極好的語言材料。舒老師根據文本特色,結合6年級段學生的心智特點,采用了“品評”式閱讀教學策略。首先給學生留出大量時間進行獨立閱讀感悟,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創設了一個和諧互動、充滿人性人情的對話交流平臺,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察和語言的領悟大膽地釋放出來,在交流中碰撞、反思、斧正先期閱讀的感與知,從而自然地去感受作家的情感,較好地達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語言的品味。縱觀整節課的教學,舒老師執教的《珍珠鳥》一課應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尤其突出的是,本節課凸顯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一教學理念,在如何促進對話的有效性的策略選擇上帶給我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個體充分的感悟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
閱讀教學中的有效對話,是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丈本的獨特感悟、多元視角、分享智慧的過程。因此,要促進對話的有效性就必須要讓每個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而獨特感悟的獲得又必須建立在學生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多,感悟自然就越豐富。在本課教學中,舒老師不光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她還讓學生邊讀邊圈圈畫畫丈中自己深有感觸的句子或段落,通過批注閱讀這一方式讓每個個體在閱讀中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觀協同操作,學生想到 什么,就寫什么,愛在哪里批就在哪里批,具有很強的閱讀自主權,不僅使每個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感而發,有得而寫,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像蠶吐絲、蜂釀蜜那樣在學生頭腦中自然地生成(這從后面的對話交流中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這一點),為后面有效的師生、生生對話打下了扎實基礎,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每個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個性品質的發展。
二、尊重每位學生是進行有效對話的關鍵。
真正的對話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保護學生發表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對話過程中能從尊重學生出發,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保正對話的真實性,促使師生、生生間的對話能真實從而有效地進行。在學生交流各自感觸較深的句子與段落這一教學過程中,一個學生讀了第六段后,舒老師問他有什么感受,那位學生一時語塞,舒老師馬上說:“其實你已經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但可能太緊張,一時不知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了,是嗎?沒關系,老師來幫幫你!”又如,當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孩子發表自己獨特而又精彩的見解時,舒老師總是不忘及時的把發自內心深處的贊嘆慷慨地送給他們。整個交流過程,舒老師始終都以寬容、尊重、賞識的態度面對著每一位學生,在指點中不忘將親切的微笑、肯定的話語傳遞給學生,給學生創設一個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使每位不同學習層度的學生都敢于自由地表達自己或稚嫩或獨特的見解,在網絡狀的交流中,實現對單一視角的超越,對自我認識的提高,使對話成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
三、教師適時引導是進行有效對話的有力保證
在對話中相信學生的智慧,尊重他們的勞動,的確是融洽師生關系,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以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前提。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由于受年齡和認識水平限制,學生的認識發展需要引導的一面,千萬不能怕有“越俎代皰”之嫌該講的不講,明知有錯不予匡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這種“不作為”的行為,只會使對話流于形式,導致學生的語丈素養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舒老師在這節課中的幾處點撥引導應該是相當精彩相當有實效的。如在一學生讀了第六自然段以后,一時說不出自己的感受,舒老師并不著急,而是耐心地對學生說:“說不出沒關系,老師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是那位作者,當你知道那珍珠鳥生了小寶寶時,你好奇嗎?”學生還是說不出,舒老師又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情境問:“如果你在家養了一只鳥,它生了小寶寶,你去喂食時,你會怎么去做呢?”學生馬上說:“我肯定會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那小家伙!”舒老師馬上接過話頭說:“而作者卻是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是他不想看嗎(學生都說想看),從他想看卻又決不去看這一矛盾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那位學生馬上說:“我從這一矛盾處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疼愛與小心呵擴。”原本學生模糊、淺顯的感悟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逐漸走向清晰與深刻。從上述這個片斷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實際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暴露出的模糊、片而之處恰恰可能就是學生進步的起點,也是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引導得當,就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在動態的閱讀過程中不斷深入。因此,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判斷學生對話的質量和價值,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地引導和幫助,以保證對話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