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的幾點嘗試
個教學過程。例如在Word軟件中進行《插入圖片》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的過程:我首先利用網絡教室的演示功能讓學生欣賞一些制作精美、圖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賀卡、詩配畫。學生看后,便小聲地討論起來:“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這么好看的賀卡呢?”……他們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時機告訴學生:“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來的。”并激勵學生:“只要開動你們的大腦,發揮自由的想象,你們同樣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比他們做的更好。”學生個個都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準備開始操作。這樣導入,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情景,真正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與激情,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實的情感基礎。
二、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愿認真地學習。許多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玩”諱莫如深,其實大可不必。玩是學生的天性,在“玩”中學,由淺入深,在輕松的氣氛中感知信息技術的魅力。在IT這個領域,好多IT精英、電腦高手都是從游戲開始,通過玩電腦逐漸發展成才的。但這并不是主張學生漫無目的地隨便的“玩”,而是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
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不可能主動去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游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