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苦多、樂多?”班會課教案設計
第三、學習是新知識的獲得而引起行為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苦與樂作為兩種主觀感受是以客觀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卻是漫長而坎坷的、但人是有理性的,在艱苦的學習過程中.人能夠正確對待苦,從實際出發.正視學中的挫折和失敗,樹立正確苦樂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而今天,對方辯友所犯的錯誤就在于以理想代替了現實,以樂代替了苦,但事實告訴我們一一苦是多于樂的,苦是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之中的。我們的目光不至于蜷縮于一點快樂的安逸之一隅而不知長路之漫漫吧!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不要對艱苦的學習過程視而不見。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學中之苦多于樂!謝謝!
主席:感謝宋佳寧同學!雙方一辯已經分別闡述了他們各自的觀點,下面到了第一自由人發言時間,首先有請反方自由人于磊同學發言,自由人發言時間為1分鐘30秒。請!
反方第一自由人發言:
學中之苦多不多,
讓我給您說一說:
首先嘗嘗忘不了,
然后再把安神喝。
補腦飲品受青睞,
原因究竟為什么?
就讓我來告訴你:
學中之苦比樂多。謝謝!
主席:感謝于磊同學。下面有請正方自由人顧偉同學發言。請!
正方第一自由人發言:
謝謝主席,大家好!孟德斯鴻曾經說過:“學習,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寂寞時光換成享受的時刻。”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因為學習使我們的頭腦敏捷;學習使我們的知識淵博;學習使我們的談吐高雅;學習使我們的生命充實。所以,我方堅決認為:學中之樂多于苦。謝謝!
主席:感謝顧偉同學下面要進入的是盤問環節。首先有請反方二辯劉亞東同學向正方一、二、三辯依次提問,正方回答共計時間為1分30秒。
反方二辯:請問對方一辯您是一位當代中學生嗎?
正方一辯:我是中學生,而且是快樂的中學生。每向真理接近一步我快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知識系統,我快樂;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心靈、我快樂。苦是有限的,而樂是無窮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都驕傲地說:“我是快樂的中學生。”謝謝!
反方二辯:你認為學習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謝謝!
正方二辯:我認為學習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與不知的矛盾。學習使我們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使我們從淺顯到豐富,不斷完善自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快樂的啊!縱觀人類歷史、人類社會就是如此發展起來的!這不正說明了我方觀點:學中之樂多于苦嗎?謝謝!
反方二辯:您是如何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
正方三辯:我認為解決矛盾的途徑就是學習,剛才我方的二辯已經強調人非生而知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這本身就是無盡的快樂。對方辯友,有理想、有目標你快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挑戰超越自己你快樂,取得學習帶給你輝煌成就你快樂,所以貫穿于整個學習中是遠多于苦的快樂啊。要知道,只有學習讓人生精彩、只有學習讓我們快樂!謝謝!
主席:下面有請正方二辯尹唯義同學向反方提問,請!
正方二辯:我想請問對方一辯,你的學習動機是什么?
反方一辯:我的學習動機是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而富蘭克林說過:不勞苦,無所得。那么在這個動機的推動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艱苦奮斗;在這個動機的推動下,作為有理性的人,我們能夠戰勝學中之苦,戰勝學中的挫折與失敗,而這些不正是苦多于樂嗎?謝謝!
正方二辯:下面我想請問對方二辯、你的學習動機所說的“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是什么意思?
反方二辯:我認為司馬光的“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的意思是:學習不學到快樂的境地就不能稱之為學習。但是,你知道在司馬光體驗到那遠少于苦的快樂之前,經歷了多少苦的磨難嗎?樂是離不開苦的,而且是永遠離不開的。司馬光的樂恰恰是由苦升華而來的,是經歷了艱辛的奮斗后才體會到的。最后讓我送您一句話:“享受快樂只是單純的表現,享受磨難才是成熟的標志。請承認學中之苦吧,因為它的的確確多于樂。謝謝!
正方二辯:對方辯友說不否認學中有樂,那么請問對方三辯,你認為學中之樂存在于何處呢?謝謝!
反方二辯:學中的快樂存在于學習的各個方面。當我拿到百分試卷的別候我快樂,當我獲得老師表揚的時候我快樂。但這種種快樂都源于其背后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復旦女生吳顏援也曾說過:“無論在別人眼里我的學習多么豐富、我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成功多么榮耀,但有一點我是深刻體會的一一那就是學習真的很累、很苦。”謝謝!
主席:雙方辯手問得精湛,答得巧妙,不知兩位二辯是否還能找到對方的一些漏洞?那么下面就進行盤問小結。首先有請反方二辯劉亞東同學進行盤問小結,你的時間是1分30秒,請!
反方二辯:
謝謝主席,大家好!感謝對方三位辯友的精彩回答。首先,對方一辯回答您是一位快樂的中學生,那你一定知道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學習是不斷深化認識,擴展認識,將認識向前推移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刻苦拼搏。即便你是快樂的,那么快樂源于何處,還不是源于苦苦的拼搏與奮斗嗎?難道對方辯友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盲目快樂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