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要激發情感動力——淺評《大海音樂會》
[背景] 2004年3月31日,在秀城實驗小學開展了以片組為單位的音樂教研活動。在活動中對邢如飛老師的《大海音樂會》有感如下。“樂由情起。”這就是說音樂是由情感引發的。也許正是這種“情”牽動著無數顆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使之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在構成音樂的諸多因素中,如果把節奏喻為音樂的“骨骼”,把旋律喻為音樂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樂的“靈魂”了。
達爾克羅茲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所以,音樂教學的重點應著眼于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因素的體驗,只有抓住這一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形象、活潑的音樂氣氛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審美意識。
一、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
之所以要注意課堂環境這個因素,是因為優美和諧的課堂氣氛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審美活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創設情境對情感發展有強烈導向作用。 在進行《大海音樂會》一課教學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之投入。首先,在導入部分,教師以人魚的故事來吸引學生進入預設的教學意境;學生的思維被教學語言調動起來了,視覺和聽覺被畫面調動起來了,使之達到置身于其中的感覺。按著教師用優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學生介紹了作品,這時,學生的學唱欲望已經被完全調動起來了,他們帶著歌詞的意境和畫面引起的聯想、表象,投入地開始學唱了。
二、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不同樂曲、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的變化都表現出它們各自的風格及不同的情感。歌曲《大海》是一首優美的歌曲,表現了大海的寧靜、寬廣。教學中要抓住其特點、啟發學生去感受,體會音樂美。那輕快,跳動的音符簡直和學生的特點一拍即合,學生反復地唱著、體味著。可見,挖掘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是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首要條件。
三、喚起學生的情感表現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分析、表現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來完成。師生間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教師是情感交往的主體,要將全身心的愛傾注在學生身上,贏得了學生愛戴,共同創造美、享受美,這是音樂教學成功的基礎。教師那簡煉形象準確的教學語言、富有表現力的范唱、激情的演奏、飽滿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能隨時喚起學生的美感,使之愿意去親身嘗試體驗,“情感”就在他們心靈上萌芽了,而且會在演唱、演奏中表現出來。因此,只有教師把音樂藝術形象中所表現出的崇高思想和情感充分揭示出來的時候,音樂對學生才有意義;只有教師把真情實感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傾注到歌曲的意境中時,才能激起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到歌聲中;只有教師以豐富而深厚的情感、生動而饒有情趣的教法來引導學生的時候,才能引發其表現音樂的真情;同理,只有當他們進入音樂的情境中,進入到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情在弦上”時,歌聲才能真摯動人,才具有生命活力。總之,只有抓住審美的教育這個核心,才能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邢如飛老師在讓學生感覺大海的時候,讓學生在手臂上,更加體現了這個環節的感染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就該把“情感”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乃至整個教學過程中,將其建立在“意、境、情”三者基礎之上。調動情感的目的在于感人、育人,正如贊可夫所說:“感情會在人們行動中成為一種積極作用的力量。”因此,激發情感動力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