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課程教學的點滴體會
音樂新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現,它把學生音樂能力和人文教養的整合發展作為總目標。音樂新課程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發展起來的新型課程,它是在我國現有音樂學科課程基礎上構建的具有新的課程理念、目標、內容,新的教學和評價方式,充滿了生機與新意的音樂課程。
多年以來音樂教學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們的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規蹈矩,被動的接受音樂知識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現了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
一、從"教"與"授"轉型為"探"與"究"
長期以來,教師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教者"的形象,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教知識,"教師"、"教書"、"授課"這些詞語,一方面顯示了長久以來的課堂狀態,一方面則又使這種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續。其實這種"行為主義"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當作了灌輸的對象。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教師便始終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題,學生便自然形成了"從教師那學音樂"的思想意識。實際上,這種課堂教學是沒有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忽略學習者的音樂潛質和成長的能力。
隨著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確立,音樂教學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斷創新的。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得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提高,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要研究現代教學理論,要研究現代教學方法,要研究學生學習心理,要具備創造性。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各種各樣活動中去聽辨,去體驗,去感受,去思維,去理解,去表現,去學習,去創造。以"灌輸"型轉為"探究"體驗型的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廣泛參與、接觸、感受各種音樂因素,學生自主的探究探討音樂,主動獲取知識,進而引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誘發學生參與創新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巧妙運用旁類學科知識,感知音樂魅力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新的音樂教學模式的不斷涌現,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嶄新的面貌。我們常說:教學有方,但無定方,貴在有效。
音樂同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是音樂教學的一種良好形勢,對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可以設計音樂與語文,音樂與歷史,音樂與地理,音樂與社會等人文學科的綜合,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要明確、借鑒和利用其他學科知識與形式,目的是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傳授其他學科知識,或音樂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簡單相加。由各種學科之間的交*,互補,建立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以《半屏山》藝術歌曲一課為例,教師的切入點是:你了解中國臺灣多少?學生收集了方方面面資料: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氣候,中國臺灣的特產、民族、民族語言及服飾,中國臺灣是那年割舍出去的,為什么出現了哪些英雄?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有討論,有爭議,在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旁類學科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緊密聯系在一起。當教師在黑板劃出中國臺灣板塊后,請學生填出"阿里山"、"日月潭"等風景地時,學生又一次領會到中國臺灣之美,是我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位學生大膽的說:其實沒有"半屏山"這座山,它就像我們傳說中的"連心鎖"一樣,無論走到哪兒,心連在一起,鎖在一塊。
課堂上,學生很開心,很主動,他們感到新鮮和樂趣,體驗到音樂是一種享受和創造,面對這樣的音樂課,學生發出由衷的慨嘆:我們太需要這樣的課堂氛圍了!他們的評價是一種對音樂課的直接感受與體驗。他們通過地理、歷史、人文、詩歌等知識對中國臺灣的剖析、認識,又從旋律的起伏跌宕中領悟到大陸人民期盼中國臺灣早日回歸的心情,這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三、抓住"關鍵詞",是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
音樂藝術是情感藝術。當我們走進課堂,用智慧和情感營造藝術情景,讓學生的心態從課堂的觀眾角色向課堂主人公角色逐漸轉變,學生的情感才會和我們一起"動",這也是師生交流過程的最佳切入口。
曾經有學生透露,越是聽到悲傷的音樂,越是想偷著樂。這句內心的表白,表現出學生對音樂作品只是聽聽、唱唱而已,不知道情感體驗和情感共鳴是審美體驗和審美升華兩階段中最能深入審美主體心靈的審美過程。
以《長城謠》歌曲一課為例。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只是形式上的,沒有刻骨銘心的認識。教師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感受當時的苦難人民。教師在黑板寫出四個字"*、淫、擄、掠",讓學生討論、分析,解釋詞語。結論是:如果一個人占具這四個字,一定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這時,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進一步引導,使學生深層次的領悟到,當時的"倭寇"就是以"*、淫、擄、掠"的行為,使我們的百姓家破人亡。有的學生還憤怒的說:"還有南京大屠殺,這都是他們的罪惡,我們沒齒難忘。"
再例如,欣賞《黃河大合唱》中"黃河怨"一曲時,教師還是抓住"關鍵"句:"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懷中,洗清我的千重仇來,萬重怨",這個"投在"、"洗清"表明了什么?學生們開始討論,逐漸理解。回過頭來再欣賞時,他們的情感變化了,眼神中有悲憤,有凄涼。還有些女生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在欣賞《長征組歌》"過雪山草地"一曲時,讓學生討論、分析"雪山低頭迎遠客"一句,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有說:紅軍戰士征服了雪山。有說:戰士沒把雪山當作險惡地形,而是認為去做客,表達了戰士的樂觀精神。整個作品欣賞完之后,他們的結論是:紅軍戰士不僅僅走的是二萬五千里路程,而是走出了意志,走出了斗志,走出了中國人民的頑強品質。